保良局李城壁中學學生
讀書
我們自小便聽到父母在耳邊呶呶不休地念叨要努力讀書,這種情景相信不少人都司空見慣了。那麼,讀書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人們總說知識改變命運,唯有發奮圖強才能平步青雲,為自己開創一個更好的未來,在人生道路上暢通無阻。毋庸置疑,接受良好的教育使我們獲取充足的知識儲備,確實可以幫助我們在做未來的人生規劃時擁有更多選擇,但我認為,教育的本質並不應該只是故步自封於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育人。
古往今來,第一人品乃是讀書學習。「做人」要學以立德,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這些都是讀書而來;讀書亦能豐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使人修身養德,走上人生正道,這便是讀書的內涵所在。曾經有過這麼一個案例:有一道小學數學題,題目是「如何將四個蘋果分給三個兄弟」,而有一位小學生的答案是「可以分給媽媽一個」。這個答案看似莫名其妙、荒謬絕倫,但萬物皆有雙面性——以數學科的角度來看,毫無疑問這個答案是錯誤的;但是以教育的角度評價,卻是可圈可點。試想下,如果我們接受著高等教育,讀出滿腹經綸,卻連最基本的仁義禮智都不懂得,那麼讀書到底為我們帶來了什麼呢?這才是真正的荒誕不經。
可憐天下父母心,大多數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他們將來可以出人頭地,於是在讀書上便大做文章——相信大家對於父母把子女大部分的空餘時間塞滿課後補習的情況都不足為奇,尤其是在小升初這一重要的轉折點。很多補習社會在小升初課程中提早學習初中的課程,美名其曰幫助學生追趕教學進度,但這樣的做法實際上卻是荒誕無稽。小升初更應該是作為一個銜接,讓學生可以適應升上中學後學習模式以及內容的轉變,而非硬塞知識。這樣讀書,即使答題時能應對自如,卻不懂運用所學的知識,更換新的題型又是冥思苦想卻得不出個所以然,最終也是白學。
以這點來講,我們在讀書時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們總是認為只需要死記硬背,考試時就可以高枕無憂,但是這樣違背了讀書的初衷。以課文為例,如果我們以「學完就行,背完就行」的心態讀書,也許我們在小測、考試時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但事實上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為當你不懂得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那讀書就是無用功,不過只是在應試教育奪取分數的手段罷了,是不是莫名其妙、荒謬絕倫呢?
反思、代入、舉一反三;琢磨清楚作者當時寫作的背景、目的、心境,效仿那些高尚品德:《廉頗藺相如列傳》寫出二人的聰明才智和無所畏懼、《出師表》書盡孔明為報先帝知遇之恩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蜀漢浪漫、《始得西山宴遊記》描繪柳宗元「不與培塿為類」的情懷;最終成就更好的自己,以此豐富自己的閱歷,裝備自己不斷成長——這才是學習應該要有的樣子。讀書的意義,知識儲備是基礎,更多的應該是眼界的提升和心胸的開闊,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一個讀了書的人,去各地遊覽名山大川時是帶著文化歷史的底蘊和思考去看世界,收穫和感悟和只為拍照、發朋友圈、求點讚的人截然不同。
試卷上有標準答案,但是人生沒有。讀書不僅僅是選擇題的甲乙丙丁,更要培養獨立思想。在未來一生當中碰到問題時不會自動跳出四個選項,突破那些條條框框,不要讓任何枷鎖束縛住你。努力讀書考上清華、北大只是過程,而非追求的目標。很多人習慣反復、反復、反復地溫習舊知識,預習新知識,直到把負責學習的皮筋變疲;這就好比蒸饅頭——如果將蒸好的饅頭反復、反復、反復地加熱,難道它會比新蒸好的饅頭好吃嗎?對於知識的獲取是來自有深度的解讀,人生是需要探索和解讀的,而不是需要重複的刻苦訓練和背誦。獲得新的感受,獲得新的知識,比重複回憶老知識更重要。
讀書,是貫穿人一生的習慣,卻有很多人在高考結束,考了高分後將曾經的教科書撕下,拋散開來,一時間白紙漫天飛舞。有的人會覺得學生寒窗苦讀數年,考出好成績,高興一下也無傷大雅。但你試想下,如果剛剛考了高分的學生們都如此迫不及待地要扔掉自己的課本和試卷,我很擔心他們是真的熱愛讀書嗎?而這些學生普遍自視已然「上岸」,在過去的苦不堪言中得到解脫,但他們卻沒有真正領悟到讀書的精髓。那麼,當他們在過往一帆風順的人生中遇到第一次的錯誤、第一次的挫折時,心理素質不過關的他們又該如何面對?每個人都會犯錯,所以鉛筆的另一頭是橡皮擦,你的錯誤可以引導你,但絕不會定義你。我們終將有遇到挫敗而迷失方向的時候,迷路也是走路的一部分,它幫助你尋找成長之路,前提是你能靠讀書所學到的東西將自己武裝得足夠強大,面對未知、克服恐懼,再出發探索新的可能。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父親打破桎梏,沒有讓兒子拼命地讀書,而是帶他感受周圍的環境,親身接觸書中刻畫的世界。洪峰來臨,其他孩子只會傻站在原地啼哭不止時,被困三天的兒子卻能利用身邊的材料逃生。一塊拆卸的門板可以當做主體、沒有繩子,可以用床單代替。如何製作一個木筏並不是任何一本教科書裏的知識,但不可否認,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絕對有能力可以想到這些,前提是他擁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和麵對生活的勇氣。父親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我在乎的不是你的成績,而是你的腦子是在睡覺還是一直在轉。」人生就像射箭,而夢想就是箭靶,如果我們連箭靶都找不到,每天拉弓練習就是徒勞而功。知道甲乙丙丁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答案裏面還應該有戊己庚辛。請想像,一百多年前的紫禁城,太后第一次坐上了汽車,顯然她對現代文明不太喜歡,視為奇技淫巧。而他們哪會知道,和科學擦肩而過,使得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走了多少的彎路?世界瞬息萬變,唯有廣闊的知識面和豐富的想像力能幫助我們把握未來;而不管世界怎樣日新月異,我們仍然能主宰自己的命運,這才是讀書時應該懂得的道理。
可歎精神食糧始終不能果腹,那些理想化在世人看來終究只是莫名其妙、荒謬絕倫,最終被扣上「不正之風」的頭銜。而如果沒有大幾千萬的資產作為支撐,為了能養活自己,我們不得不將所謂的情操和意境拋諸腦後,然後繼續老老實實地死記硬背,為的就是博取那一點可憐的成績,最終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社會的運轉是一場長達百年千年的遊戲進程,而我們所扮演的一個個角色,意義是以當下的努力換取三十年的發光發熱,為遊戲增加錢來升級裝備和基礎設施,在油盡燈枯時黯然退場,這不是隨便能撼動的法則。
我們讀了很多書,卻仍然做著普通的工作,過著普通的生活,那麼讀書到底是為了是什麼呢?讀書的意義絕對不是靠一個好成績,拿一張好文憑,找一份好工作。其實世界很美好,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美好事物等待你探索,也有大大小小的坎坷突然絆倒你。學生處於思想萌芽期,需要正確的引導。面前這些小事沒什麼了不起的,我們的人生還有那麼長呢。懷揣著一顆充滿希望的心,將良好的風氣擴散開來,感染身邊的人,最終透過我們的努力慢慢地改變世界。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提筆寫詞不再只是為了得到更高的分數,便可領略到讀書背後的藝術。可惜這個觀念還沒有到達最登峰造極的境界,奈何才識淺薄,無法更深入地解開其中奧秘。也許未來會有思想覺悟更高的人能為我們帶來最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