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精選 

探討女性人物的形象及其對當代的啓示

作者: 53/16/33(1)/5/2(2)/57(1) 最後更新: 21/08/2023

作爲五六十年代的台灣女作家,林海音多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啓蒙思想影響,所以城南舊事雖然主要記敘英子的成長過程,但亦無一不描寫英子的童年中出現的女性人物,皆栩栩如生,猶如真有其人。本書的最大特色是它站在旁觀者英子的角度,以赤子之心的視角揭露了一個又一個歷盡婚姻悲劇,經濟獨立,意識覺醒,卻被男女不平等的守舊社會思想而被埋沒在無窮無盡的痛苦之下的女性人物,反思三四十年代女性悲慘的命運,展現了當代女性生存狀態既真實又可悲的一面。



城南舊事中雕塑了不少飽歷悲慘命運的女性人物,但看似平平無奇,不值一提的女性人物,才是真正反映當時女性生存狀態的鏡子。要數書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人物,英子的母親一定是其中一位。賢惠,忠誠,能幹,仁慈的她,一直不辭勞苦地照顧著英子和她幾個兄弟姐妹,卻在傳統觀念的扭曲底下變得任勞任怨,失去了自己。她燒了一道她自己的家鄉菜,父親卻對德叔叔說:「他們福佬人就知道燒五柳魚!」 分明爲了彰顯自己是家裏首位的形象而故意挑刺母親的厨藝,完全無謝意與同情之意,連英子也生氣地表明自己得「站在媽媽這一頭兒」,為母親打抱不平,媽媽卻只是默不作聲。她為兒女的安全著想,勸丈夫不要把德叔叔這些可能因爲有革命之意而連累整家遭受死刑的人納入屋内,爸爸一句 「你們女人懂什麽?」便無了了之;爸爸為蘭姨娘買衣料,分明是有意納了蘭姨娘,還要問她料子是否真絲,媽媽縱然生氣得綳著臉,攥緊布料,卻不敢表明自己反抗之意。辛勞過後,面對丈夫對自己的嘲諷,她一味忍耐;面對自己認爲丈夫不合理的行爲,她即使討厭至極也只好默默接受,無限忍讓。這類以現代角度來看,看似過於忍讓的女人,其實是當代一個典型家庭主婦。經濟和思想上幾乎完全依賴丈夫,欠缺自我意識,獨立自主的概念,不但不敢反抗,還毫無反抗的念頭。面臨傳統觀念的重重壓迫,她只好不斷退縮,默認了丈夫可以納妾,任意丈夫隨便唾駡,事事甘於順從。



蘭姨娘的一生本來是悲劇一場,從三歲被重男輕女的父母賣掉,到二十幾歲還在施家當姨太太,和秀貞一樣,蘭姨娘也難以逃避當代封建塵規的魔爪。然而,歷盡坎坷的她樂觀堅强的爲人處世,與書中其他女性人物形成天地之差的對比。單看蘭姨娘的外表和性格,已經可以直接得悉出蘭姨娘與當代一般婦女懦弱的性格恰恰相反。書中第一次對她的肖像描寫,她 「穿著一身外國麻紗的褲褂」,「麻花髫比媽的元寶髫俏皮得多」 ,把她和其他中年女子的外貌形成鮮明的對比。行動描寫方面,書中提到她看的 《二度梅》,《二孤女》 等書本和戲劇,可見蘭姨娘是當代少數懂得欣賞電影與文學的一群,更有一定的學識。可能是受西方教育或文化的影響,或是自身性格的剛强,蘭姨娘先後無意間作出不少直接推倒及反抗傳統觀念的行爲,令人既驚嘆又敬佩。首先,敢於從大少奶奶的家中逃出到別人家去,即使剛被人趕出家,小哥還要找到門來叮囑林家不要收留她,她亦毫無恐懼之意,也從沒像宋媽和秀貞一樣怨命苦,而直接 「眉毛一挑」,冷笑說: 「別人留我不留,他也管得了?」,甚至笑著嘲諷他們,還把樂觀的性格帶到林家,可見適應能力較秀貞強得多,還善於調整自己的心態,從不被自己過往不如意的事影響現今的自己。一句 「家裏到處都是她的語聲笑影」可見,凡是蘭姨娘出現的地方,必定有歡樂與笑聲。在一個女性通常盲婚啞嫁,必須服從於父母之命底下的年代,她勇於和德先生自由戀愛,一起參與革命。有主見,交際能力強的她憑著積極的心態戰勝惡劣環境,雖然命運和宋媽和秀貞等同出一撤,卻能夠正視自己的過去,仰望未來,成爲故事中獨一無二的「密斯黃」。



秀貞是一個民國時代故事中經常出現的悲劇主角,頗有魯迅故事中祥林嫂,孔乙己等的影子。或許因爲年紀較輕,秀貞雖然踏出了自由戀愛的一步,但缺乏的是蘭姨娘那種樂觀的性格,以至她無法接受思康抛棄她的現實,更無法接受自己親生女兒被遺棄的事實。秀貞與思康相戀的故事只是少女情竇初開的美好憧憬,然而從秀貞與英子的對話中,即使已經過了很久,秀貞仍然以小桂子仍在世的口吻求英子找回自己女兒,可見迫使秀貞瘋癲的問題源於秀貞沉瀝在美好幻想之中無法自拔,因此秀貞最後淪落為慘死的瘋子也不足爲奇。秀貞的故事描繪了當代沒有經濟支撐,家人支持,社會不包容的婚姻悲劇,雖然核心問題歸咎於秀貞無法接受現實的殘酷,但舊道德倫理及社會輿論壓迫也是其中一個逼使秀貞走向喪狂邊涯的原因。和英子媽媽一樣,秀貞也是一位缺乏自信,應變和適應能力較弱的少女,無法放下過去,亦無法迎接未來。村民指她是瘋子,實是在她的傷口上撒鹽。母親把孩子扔到城牆根,男朋友流言蜚語處處傳,她也不懂為自己辯護反抗,深陷水深火辣也沒有為自己爭取更好的道路。



城南舊事的故事於一個新舊思想激烈衝突對抗的時代發生,當時女權剛剛興起,不少人開始對封建思想的毒害覺醒。從以上幾位女性人物的形象、事蹟及性格可見,她們並非不被愛,而是因爲封建社會思想對男女地位的束縛,無法為愛做出合理的反抗,成為像狗般的存在—除了勞動及繁殖之外,一無是處。本書以未被封建思想荼毒的英子眼中遊歷她簡單化了的世界,令當時的無理封建思想顯得更不合理,刻畫了當代某些婦女的懦弱無能,也表揚了一些富有獨立自主能力的女性,使她們的形象更全面,令讀者印象更深刻。每一個小女孩都應該有自己的夢想、選擇、力量和聲音,她們的命運不應被困在性別及思想的鐵籠中。生活在幾乎沒有任何性別思想束縛的黃金時代,我也要努力成為一位有主見,有學識的少女,成為我自己人生故事中的「最佳女主角」。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