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喜歡文學
我時時在想究竟為何我會喜歡文學 。
小時候人們問我到底喜歡文學或是數學,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數學,但現在的我看來我會說是文學。
至於為何,我相信很多人會認為是因爲小時候的我數學成績比現在的好,又可能會認為小時候的數學沒有這麽難,現在的卻很深奧,所以導致現在厭惡了他⋯⋯我並不否認這是其中一個理由,小時候數學帶給我的是驕傲、榮耀;現在帶給我的是侮辱、折磨。儘管如此,這並不是令我更喜歡文學的最大理由。
在我看來,文學與數學,已經不再是理科和文科的較量,而是理性和感性的比較。
這幾天我看了一個很有趣的說法,有人說她更喜歡數學的原因,是因為他有絕對的答案,不像中文文學,只有所謂的參考答案,沒有標準答案,而且又有誰有資格去製造這個所謂的參考答案呢?
嗯,我確實同意這個說法。但文學不就正正可以令到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再一起討論參考嗎?看到這個說法後,我更加確信我喜歡文學,因為它沒有標準的答案,證明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獨立不同的思考,可以用不同的情感去理解分析文章。
文學並不是一本教科書, 它將每一個靠近他的人,看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文學更不是現實,他讓我們在現實和想像之中自由穿梭。
至於為何我認為文學是一個感性的東西呢?
文學對於我來說,就像一個情感依托,在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時間,對那一篇作品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感受。而數學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感情,永遠他都只會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做題的方式須不只一個,但最終的結論也是相同的。不同於文學,就像聲聲慢中,李清照因當時感到孤寂,飽受國破家亡之痛,寫下「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這時候的李清照所表達的是自己年華老去,孤寂、無人再願意陪伴、愛她。但若果李清照當時沒有這個心態寫下這句句子的話,所表達的,就會是普通的黃花在地上堆積,他們凋謝了。剎那間,這首詩便沒有了那生動,富有感情的色彩。 除此以外,意思相近的詞語,不同人也會有不同的見解,舉個例子,像是外貌,容貌,容顏,我會覺得第一個是偏中性的,形容美醜皆可,第二個比較形容醜陋一點的,像是容貌奇醜,最後一個就則是褒義一點的,就像容顏如玉。我總感覺,這些一個個文字和詞語不是死的,是生活的,鮮活的。它們總會浮現到我眼前,給我不同的理解和感觸。在難受時,一筆一畫地寫下當時的感受,墨水就像我的負面情緒一樣,寫在紙上,寫完了,便也沒有了,它把我的負面情緒放下,如釋重負;開心時寫下文章,就像和別人分享喜悅一樣,令我更加喜悅。
還記得兩年前我看過一本書,心境完全不同,第一次讀的時候,我完全不明白,他的感受詞語,這讓我感到十分困惑,甚至有幾大段話反覆看都覺不太明白,有些氣餒甚至不安,明明每個中文字我都是認識的,怎麼組合起來就不懂呢?這幾天我再次翻看,需不能說是全部都明白,領悟,卻看到要靈動的傳譯與衍生。我不再糾結是不是清晰,但我卻感受到強烈的情感,以及調整了自我狀態,活在當下,放下執着。
讀一本文學,就像喝茶一樣,每一道水沖下去,出來的色、香、味都不一樣,就像自己一樣,須由過去組成,但每個當下都卻十分不同的。
文學亦能讓我們認清當下,把人生的道理看得更廣闊,就像季羨林先生的座右銘:「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在人生的選擇中,我們不可能全部都獲得,從不失去;亦不可能不後悔,圓滿美好。既然如此,為何不珍惜當下,認真熱愛每一天的生活呢?
很多人也會說,學文冇大用,甚至學文冇用,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請恕我不能苟同。
文學的作用,在於心靈。2012年,莫言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領諾爾貝文學獎時曾說,「文學與科學相比好像是沒有用處的。數學可以幫助計算,物理學可以幫助我們改變很多現實,化學可以幫我們生產很多產品,科學是有直接作用的,但文學好像不具備這樣一種,直接轉化成物質和財富的這樣的一種作用。但是文學我覺得它對人的靈魂,對人的心靈是有力量」在漫長的歷史裏面,有無數卓越的人,以文學作為基底,思考生活、生命和追尋自我價值,展現萬代歷史裏的思考,讓人們可以通過審視別人,追尋自己的生活,人生。
不同於理性,文學更多的是感性,很多文章,你不能單純靠邏輯思維去理解,需要借助人們的形象思維去感受,沉浸,欣賞,不能單純依靠邏輯去分析,每一次看同一篇文章,亦會產生不同的感受,結論。
這幾天,我在網上看,喜歡文學的人,通常都是敏感的,比較多愁善感的。我便走去問我的朋友們,我是不是一個多愁善感,敏感的人。確實,她們都說是,我就在想,為什麼呢?有人說敏感的人在感知能力上是有絕對的優勢,對於生活細節的情感體驗能夠讓他們更細緻地進行文學性描寫,捕捉一些具有閃光點的瞬間,理解不同文章的感受與情懷。
但亦都衍生令到我在想,多愁善感是不是一件好事?
普遍人們都認為多愁善感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是一個貶義詞,大多形容矯情的人,但在我的角度,卻是一個褒義詞。
多愁善感實際上形容某些人情緒變化,或者是一種性格特質,若果多愁善感不影響自身的生活,不影響與人的交往,實際上只是一種情緒化的表現,不過分的話,我並不認為他是一種疾病,因為性格冇所謂好壞。甚至多愁善感,可以比更多人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寫下更好的文章,有更多的感覺,感受。所以說,這又是一個例子,證明文學即不同詞語在不同人的理解下,都會有不同的領悟,感受,甚至理解。
看到這裏的話,相信有很多人仍會說,數學還是更好,1+1就是等於2 ,並不存在這麼多狗屁不通的感受,理解;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出來這個社會後,就是要講求理性的,就好比如法律一樣,錯就是錯,對就是對。我並不反對這個說法,卻不同意這個說法。因為如果沒有了個人情感,不同的理解諒解的話,我相信這個世界將會冷冰冰的,亦沒有了所謂的人情味。
要是你還是不理解我為什麼喜歡文學多於數學,認為這通通都是我的過分理解,解讀的話,那我只贈送你幾個字:
「 為什麼烏鴉像寫字台?因為喜歡沒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