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特的旅行
八月初,我一路北上旅行來到泉州,邂逅在狹小空間裡多人種、多宗教和諧並存的“刺桐港”。
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身。走在滾燙的街上,撲面而來的風都夾雜著一股熱浪,溼滑黏膩,悶得人喘不過氣,抬腳跨進開元寺的大門,看見陽光灑在雙塔雕刻的石像上一時恍若仙境,竟不覺得悶熱了。寺內大雄寶殿用近一百根柱子支撐,門上題著“紫雲”二字,殿後迴廊從一座印度教寺廟移用到此的十六角石柱上雕刻著印度教神話故事,使得泉州成為中國唯一留有印度教寺遺存的城市。走出開元寺便是西街,往西是基督教泉西堂,往南是天后宮、關帝廟、清淨寺,往東是承天寺、元妙觀,在充滿福建煙火氣的街上隨便走走,便能與大大小小的寺廟不期而遇,神明的存在“密集”到舉頭三尺或許就能見到神明,讓我理解了朱熹那句“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站在路上揮揮手,隨招隨停的“小白龍”便會出現在眼前,只消幾塊錢便能載你去任何地方。八月,“刺桐港”街邊一排排的刺桐已結出大大小小的果實,坐在“小白龍”上吹著潮濕的風,看著紅色的果莢飛速後退,一轉眼便來到了伊斯蘭教的清淨寺。
泉州作為貿易港口,不少阿拉伯信徒來此通商,伊斯蘭教也在這裡落地生根。棕櫚樹配上阿拉伯風格的建築使這座古寺充滿異域風情,奉天壇的壁龕上雕有古蘭經的銘文,“船舶在海中帶著真主的恩惠而遠行,以便指示你們它的一部分跡象,對於每個堅忍的、感謝的人,此中確有許多跡象。”作爲全中國最古老的寺廟,牆上的這段銘文更加印證了泉州絲綢之路起點的地位。
轉角走進一家咖哩牛排館,體驗當年阿拉伯商人的飲食,馬可·波羅曾這樣描寫泉州:“运到这里的胡椒数量相当可观,如果有一艘运载胡椒的船到亚历山大港,就有一百艘船运到刺桐港。”胡椒的應用在這家牛排館裏體現得爐火純青,從牛肉湯到咖哩牛排,胡椒味佔據了口腔,在喉嚨中四處流竄,卻與牛肉的香氣和咖哩的濃郁相得益彰,不讓人感到厭煩,怪不得能流傳至今,成為泉州的一道特色。
來到清源山,老君顏造像靜靜地屹立在山腳下,讓人得以一睹道家老子的形象。
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關公、媽祖······各色宗教在這裡交融並舉,人神共居,泉州多樣的文化不光是一千年前的遺存,更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