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攤

作者: 采不到風 最後更新: 20/08/2023

又是一年。新年開工後第一天上班的我還很不習慣,下班後拖著疲累的身子慢慢悠悠地走在路上。忙碌了一天的我實在是沒有做飯的精力,便打開手機地圖,隨便找了一家附近的餐廳跟著指示走了過去。

  也算是皇天不負有心人,沒過多久我就到了地圖上標示的位置。餐廳的招牌上金燦燦地寫著「香港傳統特色小吃」幾個大字。說實話,在這個現代化的大城市看到「傳統」二字確實令人饒有興致。於是我不假思索踏進了餐廳的大門。餐廳裏燈光閃爍,奢華的裝潢有點難以令人聯想到「傳統」二字。但我還是對菜品充滿希望,在琳琅滿目的餐單中選擇了一份已經許久未見的「生炒糯米飯」。

  只可惜,沒吃兩口,我便眉頭緊鎖,對我這份價格不菲的晚餐大失所望。炒飯的口感過分水嫩,只粗略嘗過便知是隔水蒸過的,和「生炒」可謂半點掛不上勾。可想當年,香港的傳統美食不是這樣的⋯⋯

  記得小時候的香港還並非今日這般繁華。那時候,每天放學我都會和朋友作伴回家。每天回家路上我們都會碰到不少流動熟食小販推著一架架鐵皮小車在街上售賣各式各樣的小食。那些小車總是破破爛爛的,車上滿是拭不去的油漬和擦不掉的鏽痕。無一例外,小攤前總是有一位老伯或老婆婆馬不停蹄地忙前忙後。我和朋友經常會在小攤旁駐足,花上幾塊錢買上一份煎釀三寶和碗仔翅,在小攤旁津津有味地吃著。那時候很少有人在意什麼乾不乾淨,衛不衛生的問題,可幾乎也沒有因為吃得東西不乾淨而生什麼病。

  小吃攤的美食是多得數也數不過來的,其中魚蛋燒賣深得我心。時至今日,魚蛋和燒賣依舊是香港最受歡迎的兩款小吃,但與以前相比,味道可是大相徑庭了。那時候,小販在製作小吃時都會毫不吝嗇地放上許多味精調料;但現在不同了,社會的進步另人們十分注重飲食健康,高鹽高糖的飲食是絕對不被容許出現在人們的飲食清單裏的。久而久之,許多小吃在味道與製作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調整,同時也令我對他們的熱愛有所減淡。

  我看著手上這份「生炒」糯米飯,曾經,小販們都是實實在在地「炒」出來的。也許是現在的香港已經蛻變成了「國際大都市」,人們的步伐也越來越快,而炒飯的製作又太過費時費力,已經沒有人願意為了一份炒飯等上許久,那也自然沒有了願意用心製作的商家,反而多出這許多掛羊頭賣狗肉的餐廳。其實不用說生炒糯米飯。香港流動熟食小販也在幾十年間以「城市規劃」之名被消滅地無影無蹤。為了建造所謂的現代化社會城市,我們將香港充斥著活力與人情味的舊時代慢慢扼殺,到頭來只剩下忙碌與利益。

  社會的進步是必然需要的,可傳統情懷又真的一文不值嗎?這個問題也許暫時無解,畢竟我們所處的社會已經被利益和權利蒙蔽了雙眼。我飛快地將桌上的炒飯吃光,踏出餐廳後,我又將成為穿梭在城市街頭中,為生活奔波的人了。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