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名就讀拔萃女書院的中三學生。
勤奮的老師
沙沙的寫字聲,朗朗的讀書聲,唰唰的翻頁聲,此起彼落地在我耳邊響起。看着身邊的同學全神專注地聽老師講課,眼前這一幕與我幾年前在小學課堂裏聽課的畫面交織纏繞,顯得十分虛幻──我回到三年前,聚精會神地聽着陳老師講課的情景。
陳老師是我小學時的中文老師。他一頭短髮,皮膚白皙,雙眼炯炯有神,戴着黑框眼鏡,臉上長年掛着如晨曦般溫暖的微笑,一副文采熠熠的樣子。平日上課,緊隨着啪啪的腳步聲,便是陳老師捧着一疊作業和教學材料步履蹣跚地出現在我們眼前。打過招呼後,他便如常叫我們朗讀課文, 並開啟簡報。他一邊講解文章,一邊鼓勵我們回答問題。每次他叫我們自己寫作業而我們遇到難題時,他總是會循循善誘地教導我們,讓我們明白怎樣作答。
可是,從小到大我的成績也未如理想,對學習更是不感興趣,所以在學校開始無心向學。有一次,我在中文課接二連三地與同學聊天、拋紙條,陳老師終於決定叫我午膳時到敎員室找他。當我在走向教員室的路上,忐忑不安,如坐針氈,生怕會被他破口大罵,緊張得滿頭是汗,宛如在等待接受死刑的罪犯。當我踏進教員室,其他老師都在用膳和圍在一起聊天,只有他一本正經地在座位細心查看我的功課。他似乎連午膳時間──唯一可以鬆一口氣休息、吃飯的時間也放棄了,為的就是輔導我。當時我心想:天哪!他一定會大發雷霆!怎料,他看到我時竟然沒有以嚴肅的眼神看着我,反倒向我投以溫柔的目光。他柔聲地道:「我看你本性不差,但為何你上課時總是惹是生非呢?」他親切的語氣,像是冬日的陽光,融化了本來雪虐風饕的氣氛,融化了師生之間的隔膜,融化了我為自己建起的冰牆。我那時候才發現,陳老師是真正關心我。我忍着淚水,低聲地從實招來:「其實上課時我不太明白你在說甚麼,所以對中文課沒有甚麼興趣。」
從那次以後,每星期一放學後他都會為我補課,向我耐心地講解課文,或是教導我做練習,希望能讓我急起直追。就這樣整整一個月,當其他老師都早在五、六時離開學校了,他仍然堅持跟我留到晚上八時,期望我的中文有所改善,並重燃學習興趣。我突然醒悟:他積極用心地教學,而我以前渾渾噩噩地上課,實在是辜負了他對我的付出,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好好回報他。
有一次,我看到課本上他「春風化雨」四字,感到一頭霧水。他便笑了一笑,向我解釋:「假如老師是春風,學生就是草木,這個成語就是指老師努力地培養學生。」我抬頭一看,橙黃的燈光令那幾條夾雜在他一頭黑髮中的幾根銀絲顯得格外明顯,他臉上幾道皺紋也取代了他上課時的朝氣。我心想:為甚麼他突然比以前滄老了呢?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嗎?還是因為每天都要把放學後的私人時間也抽來跟我將勤補拙呢?我忍不住問:「您為何要花心機替我補課呢?我沒有給您甚麼回報,早點回家休息不是更好嗎?」陳老師不住搖頭說:「你還記得我跟你們講授過梁啟超先生那一課《最苦與最樂》嗎?他說過:『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教好學生是我的責任,我絕對不能掉以輕心,老師對學生付出的努力從來不會是白費的。而且教育學生不是因為金錢而做的,看見學生長大後能貢獻社會才是最好的回報。」我那時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百思不得其解,心想:他這個人真奇怪,我寧可輕輕鬆鬆賺工錢,也不想苦了自己呀!
那天放學後,我到了圖書館借書,陳老師那句話在我耳邊不斷迴響,像在山谷中不斷徘徊的呼喊聲。我走過教員室離開校園時,從門縫看到燈光射出。我不經意地向室內看了一眼,教員室裏安靜得連一枝針掉在地上也能聽到,燈光昏暗,只見陳老師一邊用頭和肩膀夾着電話跟家長跟進學生學習進度,一邊埋頭批改堆積如山的作業。看到這個情景,我感動落淚,要是他不跟我補課,怎麼會在其他老師走後還在改作業呢?
自此之後,我洗心革面,勤奮學習,即使在家裏沒有陳老師的陪伴,也不再浪費時間沉迷電子遊戲,而是把自己浸淫於中國文學世界裏。那時我希望長大後能報答老師一直以來的付出和貢獻。終於在期考裏取得全班數一數二的佳績。讀中學時,老師曾問我們末來想做甚麼工作,我毫不猶疑地說:「我想當一名老師!」那一刻,我想到的是陳老師當年那句:「教好學生是我的責任,我絕對不能掉以輕心,老師對學生付出的努力從來不會是白費的。」字字鏗鏘,擲地有聲,令我深深明白到身為人師,努力是責任,而且是一種有莫大回報的責任。
老師不辭勞苦地培養我們,除了要絞盡腦汁制訂教案、工作到深夜,還要諄諄教誨化作春風樹萬人。沒有老師,我們不能有美好的生活,正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老師默默培養我們,但我們卻很少感謝他們。雖然如此,他們沒有要求我們的回報,只為求我們長大成人能回饋社會而不斷勤奮努力地工作。將來我要薪火相傳,把這個使命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