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求知識,不求分數
學習求知識,不求分數
現如今,我們常常在巴士上見到「五星星」數學、語文等補習「天王」的廣告,並承諾這對學子的學習有極大的裨益,一定可以拿「五」或以上。可這真的是學習嗎?學習是指通過閲讀、聆聽、研究、觀察、探索、實踐等手段獲得知識,提高認知及技能的過程,學習是追求知識的,是提升自己的,而絕不是追求那紙上的紅色數字。
學習乃是讓我們可以「登高」而「博見」的踏脚石。每個人都是生而不知之者,宛如一顆種子,而學習則是養料,我們通過學習而變得茁壯,高聳,讓我們看到更高更遠的事物,當我們是種子時,四周只是與我們大小相同的石子和土粒,當我們是幼苗時,我們則破開了土壤的束縛,見到了綠草如茵,當我們成爲參天大樹時,就可見到遠處的山河大海。學習就是這種幫助我們提高認知和識別的養份,也就是知識。孫權亦對呂蒙說要多讀書,但並不是要他成爲學識淵博的博士,而是接觸不同的知識,從古人的故事藉鑒做事的方法,呂蒙聼取了他的意見,勤力讀萬卷書,最後成爲東吳赫赫有名的大將,成爲被歷史長河所記下的一個人,沒有隨著大江的東去而被人遺忘。但有人給呂蒙所學的知識去評分嗎?沒有,可他卻藉助讀書從一名無名小將成爲家喻戶曉的將帥之才,提高了自己的認知和地位,不再是「吳下阿蒙」。由此可見,學習求的是知識而不是分數。
其次,分數也無法代表我們所學的知識。就拿作文爲例,如今很多考試的評分標准都是固定的,一定要按照某種特定的格式,甚至是思想去寫,不可以寫消極的等等,就算太宰治來考我們的作文考試,都要面臨不及格的風險,只因其風格消極,難到他沒有知識嗎?他的代表作《人間失格》等書在世界各地都享負盛名,又豈有人敢否認他在文學方面的知識呢?可見分數并不能代表知識的水平。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在學校畢業後,讀寫的考試分數依然十分之低,但他從小就有良好的觀察能力,能修好一些複雜的機械,并爲同學製作了水車和蒸汽機,難道僅僅因爲他的讀寫分數低就説他是「白癡」、「文盲」嗎?顯然不是,他創建的福特汽車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汽車製造商之一,其汽車性能在一場比賽中甚至擊敗了法拉利的跑車。因此,成績真的無法代表一切,僅僅連知識都不一定可以代表,所以又何來學習是求分數一説?
再者,學習的目的也不應是為那所謂的「分數」亦或者「等級」,儒家說學習是爲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通過學習獲取知識來修養自身,然後管理好自己的城邦,之後管理好國家,最後在天下弘揚優良的品德。可見儒家認爲學習是爲了讓天下人都幸福,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知識來運用,而從未提到過學習是爲了分數。魯迅曾説過:「讀死書會變成書呆子,甚至於成爲樹書。」可見,讀書不只是背書而是獲得知識,將背下來的内容寫在卷子上,可能可以獲得很高的分數,但是那有用嗎?那壓根不算知識,所以就會變成魯迅先生所説的「書呆子」不能運用自己所學習的東西。可見,學習從來都不是爲了得到分數,而是讓你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以做到幫助他人,提升自己。
有人説:「可是某某大學只是看你的文憑試分數啊,分數決定了你的未來。」這可真是天大的謬誤啊!如果你有足夠的知識,就算不去專門溫習文憑試的各種技巧或題型,你也一樣會拿到非常高的分數,又有人問了:「可你不是說不求分數嗎?」那你可能誤會了,分數只是你獲得知識後的附屬品,並不需要去求,就會有。而且誰説要讀大學才有未來,香港首富李嘉誠不也沒讀大學,靠賣塑料花起家,最後成爲創建長江實業的香港首富,這是爲什麽?這是因爲在社會不是看你的分數來決定你的成就,而是靠你的腦子和知識。綜上,分數真的有那麽大的影響力嗎?明顯是沒有的,知識才是最重要的。
只不過,如今的學生卻變得「功利」,只追求分數,而忽略了知識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好好反省一下是否是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偏差?是否應該繼續所謂的「填鴨式教育」?是否要改變了?學習是終生的,不會有人爲你的人生去打分,也無人可以,因此分數是不重要的,求學是求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