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編輯精選 

<<野半島>>讀後感

作者: nickname-dgs-879343 最後更新: 01/08/2023

大家有沒有試過做決定的時候被兒時的經歷影響到?作者鐘怡雯曾經說過:「「我深信前十九年的重量無法衡量,即使把第三個第四個十九年加起來,天秤仍然會斜斜傾向那前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段」作者相信,童年就是對於靈魂、性格形狀的最大成份。

            鐘怡雯故鄉在大馬的油棕園。對馬來西亞毫無認識的我,透過作者的文字了解到70、80年代的大馬的面貌。文字之中滲透著童年時候的各種趣怪的經歷。除了在視覺上的描述,作者更在章節中插入一些油棕園特有的氣味,例如黃泥,熟得快要「出汁」的香蕉,炒家鄉菜的辣椒等等。

            在童年回憶放映的時候,我們作為讀者,在作者對家人的描述隱隱約約地感受到作者家庭的氣氛。作者是家庭的大姊;一家最大的小孩是最能反映家庭環境。在不同的章節中,不斷強調他們家族基因之強——瘋。作者的爸爸卻沒有瘋掉,令她聞之以懼的卻是父親慣性的沉默。沉默是無形的指責。大家也有試過被父母以「沉默」對待吧 — 無聲的沉默是最可怕的,因為我們不知道對方在想什麼。作者講述爸爸的沉默是充滿嘆息的,好像心裹有萬千慨嘆,不滿這俗世所帶給他的命運。作者善用側面描寫,活靈活現地說出他們鐘家不善表達情感的性格。在作者筆下,爸爸的角色並不討好。然而,隨着作者的成長,爸爸的性格亦有着巨大的改變。孩子的長大、長輩的老去,都對一個家族有很大的影響。

           正如剛剛所說,一家最大的小孩最能反映家的情況。鐘怡雯自少就是「通山跑」的小孩,不像一般的女孩子一樣。在家人的眼中她是教壞兄弟姊妹的壞榜樣。家人因為她是大女兒這個身份,對她的期望與約束也比其他孩子高。作者為了保住那份「野小孩」的初心,在19歲的時候離家,過了台灣生活。

          作者在此處含蓄地帶出了傳統思想的弊處。她,在70、80年代站,拒絕屈服在女性文靜、男性好動的保守生活,決定堅持,保持自己的初衷。同時,她亦想逃離男尊女卑的家庭觀念。親情固然重要,但當家中的概念把人厭得無法喘息,當然,離家不是一件好事,但在作者的情況下,我認為作者的做法是勇敢,又是堅守信念的好例子。

            《野半島》跟其他講述鄉愁的書不一樣。一般描述懷念家鄉的文章是把思念明顯貫穿全文,有種念念不忘的感覺。《野半島》是通過重點描寫零碎的回憶,以及家裏情況,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因為鄉愁,落力地以文字的方式留下記憶碎片。我個人而言,我認為以散文的方式更能有效地突出思鄉之情,因為愈瑣碎的事,就愈易忘記,更加要盡力把他們摘錄起來,更顯作者對往日的念念不忘。

               作者沒有像一般描寫家鄉、家人的文章,只有把好的一面寫下。其實絕大部份都是有缺陷的記憶。有些更提及華人禁忌—-死。然而,這樣其實更加真實反映與家人,與家鄉的相處。就是那些不完美,更能令人牢牢記住那個時刻,甚至令人耐人尋味。在此處又能看出作者對於昔日時光的懷念。

            總括而言,我認為作者以各種間接的方式來刻劃出各種人物和情感,給予我有想像和再想深一層的空間,是我喜歡的閱讀方式。希望大家也可以像鐘怡雯一樣,抓住心中的「野」,尋找真正的自己。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