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的故事

作者: nickname-dgs-271978 最後更新: 28/07/2023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漫步在西貢奧蘭治河河畔,我心曠神怡,煩惱也隨著額前被微風吹起的碎髮,飄揚到了遠方。小河清澈見底,像翡翠般透亮,河床上乳白色的鵝卵石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偶爾一隻白鷺飛過,河面泛起百褶裙般的漣漪。青山環繞著奧蘭治河,盎然的翠綠與湛藍的天空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壯美的油畫。

沿著河堤向前走,是一條曲折盤旋的山路。路的盡頭,一座簡陋的村舍映入眼簾,這邊是「上窰民俗文物館」。據説十九世紀廣東寶安縣黃姓客家人興建了上窰村,此地是昔日村民用來防盜的更樓。後來村莊被列為法定古迹,活化成了文物館。館内是幾間整齊的小屋。樸素的白磚黑瓦、抵禦外敵的高臺、收割穀物的器械,都透露出濃濃的客家文化氣息,凝結著滿滿的智慧。上窰村興建時正值農業發展初期,大量需要石灰製作肥料,使西貢窰燒工業日益蓬勃。這裏就保留著一個大型灰窰,堆積著村民撈獲的貝殼,燃燒后便會化爲石灰。灰窰經過歲月的洗禮,表面不再光滑,細細的裂痕如耄耋老者的皺紋,悄然爬上臉頰。它靜靜地立在那裏,訴説著橫跨千年的滄桑,訴説著屬於客家文化的故事。一瞬間,我恍惚了,一條蜿蜒的時光隧道在面前展開,通往遠久的古代。我踏進隧道,一陣天旋地轉后,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

朔風凌冽,黃沙漫天,吆喝聲、哭喊聲和噠噠的馬蹄聲響徹在遼闊的大地上。敵軍的旌旗在空中飄揚,鮮血染紅了雜草叢生的土地,婦女抱著啼哭的嬰兒匆忙逃跑。天地間彌漫著悲涼的氣息,讓我也不禁打了個寒顫。我大概是回到了西晉末年吧。國家經歷了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動蕩不安,生靈塗炭,再加上西晉滅亡後,暴戾的胡人攻入中原,廢棄農田,又俘虜漢人做奴隸。在高壓統治下,百姓飽受胡人的羞辱和虐待,苦不堪言。望著窗外那輪皎潔的明月,他們總會思念曾經繁榮的故國,留下一行清淚。終于,他們背上行囊,由中原經河南和襄樊,遷向湖北、安徽、江蘇等地。他們翻過雄奇險峻的雲臺山,渡過滾滾東流的長江,跋山涉水,在外拼搏一百七十年,尋找屬於自己的家園。他們,就是早期的客家人。

眼前的景色變得艷麗起來,該是到了盛唐時期。二百萬客家人已來到了長江一帶紮根,以水稻和畜牧爲生。夏日炎炎,驕陽似火,一名的客家婦女正彎腰在田中插秧。她背著熟睡的嬰兒,粗糙的手掌上覆蓋著厚厚的老繭,乾枯得如同樹皮,本應白皙的皮膚也因長年勞動而變得黝黑。她手裏拿著一捆秧苗,小腿浸泡在有些渾濁的泥水里,佈滿補丁的衣服上還沾著雜草屑。可她卻毫不在意,憨厚地笑著,用衣袖抹去臉上豆大的汗珠。她的眼睛裏透露著些許疲憊,但更多的是對來年豐收的希冀,是一種逆境中不屈不撓的堅韌。我看著她瘦削的手臂,暗自感嘆客家先輩的不易。但或許,正是貧窮的磨練,培養出了他們刻苦耐勞、勤儉持家的美德;使客家婦女得以抛棄封建的枷鎖,抛棄纏足的陋俗,用聰穎和堅持,挑起理家務農的重擔。畢竟「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不經歷嚴寒的冬天,又怎能散發出那沁人心脾的梅花香?不排除萬難爬上山頂,又怎能看見那雲蒸霞蔚的美景?世上無難事,衹要挺過生活中的考驗,就終能破繭成蝶,看到前方的曙光。

安穩的日子沒有持續太久。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勢由盛轉衰,華夏大地再次陷入了兵荒馬亂的局面。我擡頭仰望,天空如同大雨將至的烏雲,變得壓抑陰沉。一行人馬正浩浩蕩蕩地從城門中疾馳而入,棬起一陣風沙。爲首的士兵揮舞著長矛,舉著軍旗,上面赫然寫著大大的「黃」字。這是黃巢領導的農民軍,因受不了政府的無能,憤然起義。中原硝烟四起,而戰火波及之地,正是客家先民的聚居處。隨著畫面一轉,眼前一隊客家人正帶著妻兒逃難。他們挑著扁擔,扛著破舊不堪的麻袋,身上沾著褐色的泥水,顯得十分寒磣。經過長途跋涉,他們糧食匱乏,餓得面黃肌瘦,飽經風霜的臉上露出擔憂的神情。又是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河,前方的路該怎麽走?此後又該何去何從?衹能繼續南遷,尋找那片「樂土」。

南遷的路途縱然難行,但客家人憑著深深刻在骨子裏的韌性,百折不撓地溯贛江而上,來到贛南、閩西、廣東的三角地帶定居。但大概,他們注定要經歷一番坎坷,經歷顛沛流離的生活,才能找到最終的歸宿。此後的幾百年里,在朝代的興衰更替中,他們再次因宋金交戰、清兵入關等戰亂而南下,進入廣州、惠州一帶。當時的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屬「客籍」,稱為「客家人」。

身旁的行人留起了長長的髮辮,我已來到了清末。一名大腹便便的官兵正在收稅。衹見他神情倨傲地接過農民遞上來的稻米,隨即頭也不回地趕往下一家。看著官兵走遠了,幾個農民聚在一塊聊起天來,個個都滿面愁容。「今年的收成不好,政府又徵收重稅,家裏糧食不足,孩子餓得哭個不停。」其中一人嘆氣道。「你聽説洪秀全了嗎?不如一同加入他的拜上帝會......不如奮戰一回,我們客家人什麽都不怕。」另一人壓低嗓子回答。於是,1850年的夏天,不少客家人加入了太平天國,揭竿起義。他們的隊伍征戰十餘年,輾轉大江南北,但還是以失敗告終。太平天國的首都陷落后,起義軍被清廷圍追堵截,客家人被迫開始了第五次遷徙,來到海南、廣西等地。不少文人志士更逃亡到海外,在南洋、歐美繁衍定居,通過努力,在當地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已到了隧道的盡頭。旅程的最后一站,是美國紐約的唐人街。時值除夕,辭舊迎新,喜氣洋洋,響亮的鞭炮聲劃破了夜晚的寂靜。我佇立在一間貼著對聯的屋子前,屋内十多個華僑正圍著桌子吃年夜飯。他們其樂融融地交談著,談到高興之處,紛紛站起身來干杯暢飲。其中一名年紀較大的長輩把酒一飲而盡,開口説道:「在過去的一年裏,大哥的公司走出了財政危機,生意蒸蒸日上,老二成爲了夢想的設計師,孫女也中學畢業了。這一路走來,大家都辛苦了。未來的日子里不管遇到什麽,我們都要牢記自己是中國人,是客家人,像先輩們那樣,不畏艱辛,奮力拼搏;就算再難再累,都要繼續奔跑。」零點的鐘聲響起,我看著眼前的這一幕,一路上的見聞如潮水般湧入腦海,眼眶漸漸濕潤了......

一樣劇烈的暈眩,我終於回到了文物館,但心情卻久久難以平復。客家人經歷五次遷徙,在外打拼幾千年,翻山越嶺,篳路藍縷。無論前路多麽凶險難行,無論生存條件多麽惡劣,他們都沒有放棄;跌倒了,就拍拍身上的灰,再重新站起來,執著地尋找那片安寧的沃土,爲自己,爲家人,更爲了後輩的幸福。他們在黑暗中踽踽獨行,在無盡汪洋上乘風破浪,最終把客家文化散播到了全球八十多個國家,如蒲公英的種子般,散落到更廣闊的世界裏開花結果。他們,難道不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嗎?

我曾仰望夜空,仰望那璀璨的星河在宇宙中燭照千古,感慨自己的渺小;我也曾佇立海岸,感受驚濤駭浪在黑夜里翻騰,嘆息人類的脆弱。但今天,我終于明白:雖然我們衹是萬千繁星中小小的一顆,或是茫茫大海上的一朵浪花,但衹要我們堅持不懈,有頑强的意志,就能散發出自己的光芒,并像客家人一樣,把光和熱傳播到世界各地。

近年來,大灣區的發展加速了中心城市的文化融合,而作爲大灣區主要文化之一的客家文化,自然也受到了更多人的矚目。然而,在關注客家人的建築風格、飲食習慣等方面的同時,我們是否忘了,其實他們在逆境中堅忍不拔的精神,也是無比珍貴的文化,樸素、平凡,卻像百年陳酒一般,散發著醇厚的香氣與光澤。

我想,在這川流不息的世界裏,我們最需要的,還是吃苦耐勞,堅毅不屈的精神。愿我們都能遇荊棘而不退縮,踏崎嶇而不畏懼,奔向夢想的彼岸。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