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在於追求知識而不是分數

作者: kck-4A11 最後更新: 15/07/2023
學習的意義是獲得知識,明白更多道理,開闊自己的眼界,成為更加有智慧的人。然而現在越來越多人只重視分數而忽略了學習原本的意義,事實上,知識並不是學業上的知識,它可以涉及各行各業,因此在我看來,過於追求分數的學習方式是不可取的,只有抱著探索知識的心態,才算得上真正的學習。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意思是生命有限,但知識是無限的。知識就像無窮無盡的大海,如果以求知的心態探索,學習和領悟知識,就相當於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相反,分數是有限的,就像一潭湖水,如果以分數為最終目標而學習,即使擁有優異的成績,也只能限制在這片湖中,無法伸延至更廣闊的海洋,我的表姐從小就是「高材生」,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她卻無法實踐自己所學的知識,甚至連和別人交流都很難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學習」嗎?只專注於分數,成為一名「書呆子」。再看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他在讀書時成績並不算好,甚至數學科常常不及格,但他最後成為了一名出色的生意人,他曾經說過「懂得創新的人會不斷探索未知的領域,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這些是學歷不能給予的。」因此,只有不斷探索,學習和領悟知識,才會收穫更多知識的果實,把自己框在湖中,自以為這裡就是全部,還如何看見海洋?「學習是為了分數」的想法是可笑的。
有人認為:「分數的高低是判讀一個人的能力的標準。」我不認同這種想法,只憑分數就能完全體現一個人的能力嗎?分數不是判讀一個人才華的唯一標準。保爾·艾爾利希是德國細菌學家,他讀書時非常厭惡考試,學習成績一直不佳,但他喜歡用顯微鏡觀察物體,探查顯微鏡下的生物,專注研究這方面的知識,最後在化學治療的領域內作出貢獻,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可見分數高低並不影響一個人的成功,以分數衡量一個人是荒誕的。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首千古不朽的詩是張繼考科舉落榜後寫的,雖沒考中進士,卻憑首《楓橋夜泊》紅遍詩壇,流芳千古,這首詩在當時成為了姑蘇的名片,成為了最有地標性的廣告,即使到現在,人們一提到蘇州,就會不由自主想到這首詩。不可否認,張繼沒有考中進士,但我們能否認他的才華嗎?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這句話正好說明了知識的重要。諸葛亮所在的三國時期並沒有科舉制度,但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策略對於蜀國有重大的貢獻,他的力量正是來源於知識,那時沒有分數,他以求知的態度獲取知識,但他的才華足以驚艷後來有了分數制度的世人,這難道不足以說明以求知的態度學習的重要嗎?
   知識是高聳入雲的山峰,不斷攀登才能到達知識的頂峰;知識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暢遊其中就能感到無盡的快樂;知識是浩瀚無際的天空,勇敢翱翔才能看到壯麗的山河。總而言之,歷史上成績不佳卻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例子多不勝數,我們應該以不求分數,只求知識的學習態度去學習。希望我們都能獲得更多知識,明白更多道理,成為更有智慧的人,讓這個社會成為一個不再以分數衡量能力的世界。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