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盈的養料》

作者: 馬浩森 水告三木 最後更新: 10/07/2023
  我讀書讀得很雜很碎,閱讀總是沒頭沒尾的。自己反思我自己過往讀書時,大多都是沒有系統性的,也沒有意識到要俯瞰性的去瀏覽閱讀某一個作家或某一個時代的作品,更別說什麼從頭到尾的發展脈絡了。總而言之就是沒有大局觀,只是一味的跟著自己的興趣到處【流連】,讀得不算少,但有些時候確實流於瑣碎和淺薄。有時抄錄下一些在半明半懂之間的句子,就胡亂的擺在文章裡了。查閱原文的時候,結合完上文下理、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創作動機。才一次又一次的揭示自己的淺薄和原本理解之牽強。

  中信出版了一套《給孩子》的系列,是由北島掛帥且他一手張羅編織出來的。我自己很喜歡,也逢人就推薦,無論大人小孩。

  周國平編選的這本《給孩子的哲理》,讀完之後基本上能夠對西哲有一個精簡的、大綱式的認識,因為這本書集中呈現的是西方的古典哲學,講的主要是做人的道理。所以文字讀來並不晦澀艱深,而是和藹可親。正是因為這本書,讓我自己對西方古典哲學的基本脈絡清晰了些。尤其是在【如何做人?】這個究極問題上,啟發了我很多的思考。往往翻閱幾頁就能撞到幾句自己曾經抄錄過的句子。經常我一邊翻,一邊感歎:【原來這是XXX說的。】、【原來這句真諦那麼早就出現了。】、【原來是這個意思。】......等等等等

  全書大概十來萬字,基本上每句中都凝練著智慧和閃爍著永恆的真理光芒。在這以我最喜歡的德謨克利特那一章做例子:


   書本裡首先會介紹哲學家的背景資料,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約公元前460-約前370年,古希臘哲學家,被人稱為‘歡笑的哲人’。是伊壁鳩魯最崇拜的哲學家,更奠定了快樂主義哲學的基本思想....(p.17  引文經裁剪)


  書中會將哲學家的智慧歸納成不同層面去呈現:

比如德謨克利特這一節中:

開篇就是關於幸福的討論:
【幸福居於靈魂之中】(標題):
  • 生活的目的是靈魂的安寧,這和某些人由於誤解而與它混同起來的快樂並不是一回事。由於這種安寧,靈魂平靜地、安泰地生活著,不為任何恐懼、迷信或其他情感所擾。這種狀態叫幸福(文本)
  • 幸運和不幸居於靈魂之中
  • 凡期望靈魂的善的人,是追求某種神聖的東西,而尋求肉體快樂的人則只有一種容易幻滅的好處。

而也有【節制使人快樂】、【要能享樂也能忍苦】、【道德是行為和意願的統一】這些的不同的面向和層次。

  你可以在裡面讀到一點莊子的感覺:所謂【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 庄子·内篇·养生主 》 若是我们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很容易迷失自我和受傷。而正正好德謨克利特也說過:【不要試圖無所不知。】,我再引幾句他的哲言:【不要企圖無所不知,否則你將一無所知】、【很多博學的人是並不聰明的】,也有讚美樸素的平凡人的句子:【有很多人,並沒有學過道理,卻生活得很合理。】

  甚至荀子勸學的思想,在德謨克利特這裡,也被用另外一個角度很好的詮釋了:他主張【教育創造第二本性】 他如是說:【本性和教育在某些方面相似:教育很可能改變一個人,但這樣做了它就創造了一種第二本性。】這與儒家所強調的,透過讀聖賢書的方式。讓人意識到自己本身除了動物性之外還有其他更多的東西和追求。從而要明白道理、做個君子、日臻向善。

  再一次,我非常推薦這邊書,因為每一章都可以獨立的抽出來看,方便利用碎片時間消化咀嚼。也可以當成一個整體那樣去看,這樣脈絡上,時間性上就相當的清晰。老人小孩都適用,因為文字親和乾淨,基本上初中程度的同學都能不費力的啃下,而縱使是步入不惑之境的人,也可以在其中翻熱一些感動和啟迪更深刻的智慧。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