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文化導論
作者:林啟彥、黃嫣梨
出版社: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歷史流轉,朝代更迭,或許有許多人物與事件被遺忘於長河中,即使如此,中華 文化的處世方法和生命價值觀卻能流傳至今,恰恰如此,印證了中華文化豐厚的底蘊 下,當中的思想不論時間變化却仍能適用,早已揉合入我們的言行舉止和日常生活。 透過《中國文化導論》一書,讓我明白了中華文化得以流傳至今,並繼續沿用,實有 其優勝之處。
首先,就中庸之道相關的文化討論。中國人向來主張以平常心處事,不要走極端, 我們生活的信條和處世的哲學大多以「過猶不及」,「適可而止」及「恰到好處」為 主。中庸之道下,造就了樂天知命,知足常樂及酷愛和平等的民族性格。道家的思想 主張,以持盈保泰,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及凡事留有餘地等原則去生活。
反觀現代社會,我認為現今的香港仍能體現上述的傳統文化精神。比如在香港的 教育制度上,香港的教育水平首屈一指,當中糅合了中式教育又添加了西式教育的元 素,為學生注入中華文化的元素,同時結合了西方教育上的多元化,注重學生可以在 個人領域上的發展,能夠發揮所長,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健康又豐富的校園生活。由此 可見,中庸之道的傳統文化精神功不可沒,令香港社會的教育能做到「過猶不及」, 「適可而止」及「恰到好處」,體現到上述的傳統文化精神。
同時,道家的思想,如持盈保泰,順應自然和凡事留有餘地等在現今的香港社會 仍能體現出來。「持盈守泰」這一成語在商界並不罕見,是許多商人的原則,去維持 其投資及經營。凡事留有餘地這一做法亦為一個原則,做事不能太盡,都應給對方留 有一個空間,這樣能避免許多的糾紛,給自己和對方保持一段良好和平的關係,望他 日相見也能和顏悅色,做到無咎無禍,公司能繼續順暢經營,建立一個良好,和氣的 關係網。因此,如今的香港社會仍能明顯地體現到道家中庸之道的原則,做到持盈守 泰及凡事留有餘地,甚至以上述的道理做原則經商,可見其重要性。
其次,就仁政思想相關的文化討論。按照儒家學說而言,仁政的解釋是行不忍人 之政。執政者需要本着不忍人民受苦的心情,去制定有利於民的政策,指時刻以人民 福祉為念。在仁政之下,社會會得以安寧,經濟得以穩定發展,人民便可安居樂業, 不受災禍及重稅之苦,不求霸權,維持了國際間的和平。
把這個概念投放回香港的社會,如今的香港社會仍能體現到上述的傳統文化精神。 就儒家思想的仁政而言,現今的香港政府願意聆聽民意,開放公眾諮詢的渠道,從而 了解市民的反映與訴求,再加以衡量,盡量滿足,社會的民主不斷地進步。由此可見,香港有良好的民意政治基礎,適當的公民教育,明白個人的權利與自由,了解自己的 義務和責任,建立一個和睦共融的社會。因此,香港社會已經將儒家的仁政思想貫徹 並實行得明明白白,大致體現到傳統文化精神。
同時,仁政提倡要以人民的福祉為念。香港的社會福利可謂是非常充裕。面對較 貧窮而有孩子正在上學的家庭,政府會提供綜援以補貼家庭的日常開支,減低生活壓 力。面對一些殘障的人士,政府都會有措施扶持他們,亦保障他們的就業機會。面對 一些退休的老人,政府亦會派發「生果金」等去資助他們的生活。由此可見,香港現 今的社會仍能體現到仁政思想的傳統文化元素,令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無災無難。
總括而言,中華文化傳統思想的好處數不勝數,得以流傳至今,也是有跡可循, 令社會得以團結、和睦、友愛、安定及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