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讀者喜歡我的文章。

問世間「禮」為何物
問仍在牙牙學語的小男孩。他說:「老師告訴我們要有禮貌和尊重別人!」他的臉龐上掛着兩個彎彎的小月牙,洋溢着天真爛漫的笑容。對一個小孩子而言,「禮」是待人處事的基本態度;「禮」是維繫人們的結實橋樑;「禮」是共建社會的道德規範。以禮相待是與他人溝通的關鍵,能拓闊我們的社交圈子;彼此尊重是與別人交流的基礎,能給予我們寶貴的友誼。無論是古代孔融讓梨的故事,還是今天的一句「謝謝」,都能充分地表現出個人的品質。能以禮相待的,便像孔子、曾參般名留青史;狂妄自大的,則像馬謖、龐涓般遺臭萬年。在男孩口齒不清的字句中,我看到了一種簡單,卻也不可或缺的智慧。原來,「禮」是人與人之間必須遵守的原則⋯⋯
問正值反叛時期的少女。她說:「『禮』是阻止社會進步的絆腳石。」一陣微風吹過,隱隱約約地看到了她臉上不屑的笑容。對比起古人簡單純樸的生活,現代社會已經滄海桑田,我們身處密不透風的「石屎森林」,道路上車水馬龍,四周都林立着各式各樣的高樓大廈。或許時代的變遷會令我們的傳統有所改變,假如太執着某一種禮儀或規範,只會墨守成規,弄巧反拙。對一個少女而言,「禮」是一種禮儀上的枷鎖;「禮」是一種儀式上的束縛;「禮」是一種保守的概念。它限制了社會的發展,拖慢了生活的節奏,迫使我們停留在古代的思想,裹足不前。所謂的宗法等級制度已不在適用於現代社會,你我之間亦沒有臣民之分,「繁文縟節」等思想已不再受大眾歡迎。隨着時間的流逝,社會已不知不覺地衍生出新的思想主義,也許我們不應盲目地追捧昔日的概念,而是學習與時並進。原來,「禮」已不完全適用於現今社會⋯⋯
問正直不惑之年的男士。他說:「『禮』是知識和規則的合成體,可是現在人們心目中的『禮』已經變質了。」他抓了抓腮子,肯定地點頭。若果人們能夠保持「禮」的初衷,社會便不會出現層出不窮的騙子;若果人們能夠遵守「禮」的原則,社會便不會爆發十萬火急的疫情;若果人們能實踐「禮」的概念,社會便不會出現人生惶惶的「購物潮」。所謂「人有禮,則天安,無禮則危」,只要人們重視禮儀,身心便能安定,沒有「禮」的約束,社會便會動盪不安。現代人逐漸變得虛偽,貌似彬彬有禮,循規蹈矩,實質是笑裏藏刀。我們失去了古人單純樸素的心靈,只好融會貫通,古代的「禮」學,稍經修改後變成了法律,代代相傳後變成了習俗,多加雕飾後變成了哲學。原來,「禮」一直隱藏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問白髮蒼蒼的老人。他說:「『禮』是建構穩定社會的鑰匙。」他俏瘦的臉上掛着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露出了慈祥和譪的笑容。「禮」是人類與禽獸,文明與野蠻的分界線。從周公制禮作樂開始,「禮」便在國家制度的架構和思想層面日趨成熟。無論古今中外的任何國度,都難以做到「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的「大同社會」。既然不能實踐十全十美的「大同主義」,那麼不妨嘗試「小康主義」。因此,我們需要「禮」來維持社會運作,我們需要「禮」來保障經濟穩定,我們需要「禮」來確保政治清明。處於不同社會階層的人能夠和睦共處,使社會處於一種安穩的氣氛中,此乃是儒家夢寐以求的政治狀況。夏禹、商湯、周文王等君子都能以禮治國,達到富國民安的治國標準。原來,「禮」是令社會操作穩定的基石⋯⋯
終歸到底,究竟「禮」是什麼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毋庸置疑的是,它蘊含了中國文化,歷史和政治,象徵着文明社會的發展,是作為建構國家體制及社會秩序的理念,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也為我們帶來今天這個輝煌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