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報告

作者: nickname-dgs-214481 最後更新: 26/06/2023

 


此書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是童年雜憶。「讀書有什麼用?還不如早日出去打工,說不定學到一技之長。」如果這是伯母說的,姨母就在旁邊唯唯。從小母親離開家,父親不務正業,父親將作者以及小自己兩歲的弟弟送到伯父家,一切都要看她的臉色行事,而伯母每天的冷嘲熱諷在他的心裡留下深深的傷痕。作者和弟弟在艱辛的環境下,心理已經變得很成熟,成熟得令人心痛。而我最深刻的是由於做童工的薪水買不起鬧鐘兩兄弟要在臨睡前要用一條麻繩隔床互綑手足腰身,兄弟二人最後一次驚醒就知道是該起床幹活的時候,完完全全是臥薪嘗膽。試想想作者兄弟二人的每天童年是如此度過,先不要談你與你兄弟姊妹的關係是如何,如果要你每天晚上都綁着自己,晚上可能會突然嘈醒難以入睡,是誰都會十分煩躁吧?對比自己的童年與作者的,我深深明白什麼是活在當下,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像我們一樣如此幸運,有自由選擇每天怎樣渡過。

此書的第二部份吃馬鈴薯的日子也正正是我對艱辛生活刷新認知,再次明白全部在我身邊的東西也是得來不易的特別是讀書費用。對於出身貧困的作者而言申請獎學金思維啊補貼學費的出路二作者通過成功申請的獎學金和向朋友低頭而寫的錢,成功自修到台灣大學外文系。作者在美國成功找到一個餐廳是寫的工作,作者一開始在穿上好號衣後感到十分羞恥但是想到自己要生存下去就下定決心鼓起勇氣開始工作。作者在當時到最大自己的心理問題他經常在想我是來此讀書的以我目前的處境而言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成績不好不合格那不但無面目見香港父老而且移民局不會批准我做散工如果我真的不幸落到這個地步該怎辦?在那一種境界又有幾個人做得到樂觀面對,我想這是誰也沒法自己跨過難關吧。而在後來作者婚姻破裂,是因為存在太多不同文化習俗以及思想問題令到作者認為我們人老是應該要落葉歸根是人之常情。而我個人認為作者在最後回港謀生是因為受濟安先生的逝世而受影響,作者希望能透過自己嘅能力擴展這個遠東語文係,之後便能要求學校聘請濟安先生。

作者求學,做餐廳侍應,再到婚姻的失敗,再返回香港謀生正正就是吃馬鈴薯的日子。而我在閱讀此書後,被他的勤工儉學的精神所激勵而且真正明白到什麼事得來不易作者要憑自己賺的血汗錢交學費令我由心感到敬佩,自覺慚愧但是同時令我對人生又有一番新的認知,作者寫此書的目的是希望能透過自傳而激勵讀者,我認為自己已經深深被他的經歷受鼓舞

作者簡介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