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作者:劉紹銘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ISBN:9789882371187
閱畢《吃馬鈴薯的日子》有感
我閱讀的書籍是劉紹銘教授的《吃馬鈴薯的日子》。劉紹銘教授於1934年生於香港,貴為文學作家、翻譯家及評論家。《吃馬鈴薯的日子》是一本自傳,用平實的語言,講述劉教授的前半生。作者希望藉此書給後輩借鑒,勉勵及啟發年青人。據說,書名「吃馬鈴薯的日子」,靈感來自於英美的留學生。因為馬鈴薯是餐桌必備餸菜,加上價格便宜,口味營養極佳,是果腹不二之選。此外,更包含了一種對漂泊異鄉生活的樂觀,正正解釋了書名的含意,亦貫徹了全文。以下,我將會從三方面分享我的閱後感。
在閱讀《童年雜憶》時,作者的生活態度觸動了我。由於寄人籬下,所以他們兄弟兩人只能在走廊打地鋪,並將自己心愛之物拿去典當,來換取生活開支。記得有一段內容描述得很有畫面感:兩個小男孩在餐廳偷吃客人剩飯剩菜,還笑得不亦樂乎,辛酸又溫馨的畫面仿佛躍然紙上。該部分,作者用詼諧幽默的文筆對來描述他們的難處,讓我在輕鬆的閱讀氛圍中,感受到基層人民生活的不易。全書按照時間的順序描述作者的成長,層次鮮明順暢。也許我們無法明白當時的苦楚與不易,但我卻明白到現在的我是幸運的,是幸福的,應該倍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作者的命運讓我為之感嘆,是因為他除了早早輟學被迫去賺錢,還被灌輸「讀書無用,打工有理」的歪理,最讓我敬佩的是作者的勇氣。試問,如果我現在身無分文,需要借錢買船票出國求學,我實在沒有那份勇氣的。據資料記載,《吃馬鈴薯的日子》一在《中國學生周報》上連載發表,就深受當時學生的歡迎。他們稱劉教授的故事,給予他們拼搏的力量。時至今日,雖然已經過去幾十年個頭,但是閱讀劉教授的故事,確實可以從中汲取許多奮進的力量。此外,書中講述的是作者在香港生長的經歷,把當時人民的辛酸展現在讀者眼前,使大家對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有了更多的了解。
作者小小年紀被迫輟學,但一心向學的他從未停止學習的腳步。空餘時間,他自修中英文;做接線生和做文書工作時,更堅持研究英文,才有做黑市教師的機會。正因為他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才為出國留學制造了契機。而且,他寫作不倦,經常向報章投稿,以稿費自給自足。他及後完成台灣學位,再到美國進修,任教於多間大學,作育英才。閱畢了此書,令我思考我的生活方式,明白到人生歲月悠悠,難免遭受挫折苦惱,沒必要放在心上。我們應咬着牙關,堅持下去。希望也對大家有所啟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