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馬鈴薯的日子

作者: Ariel Friedrich Gauss 最後更新: 26/06/2023
《吃馬鈴薯的日子》由劉紹銘所寫,有《童年雜憶》和《吃馬鈴薯的日子》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述他童年時被寄養到伯父家,伯父又家境貧窮,經常要押賣物品度日。他為了生活被迫到印刷所做雜務、半夜三更當接線生,還試過無牌教英文。幸好有李歐梵、楊際光兩個恩人支持,還為他買藥和機票,令他得以考入台大外文系。

第二部分講述作者因台灣留學的風氣到美國一邊修讀西方文學,一邊當侍應賺錢。然而他看 指定書時似懂非懂,周末又要站半天,精神欠佳,期中考成績一般。後來他得到助學金,也換了另一間餐廳打工,生活開始有所改善,閒時可以看看歐洲電影、結識朋友。與各種各樣的人交談時, 他也觀察到野雞大學、外國人漢化、歐洲人被分等級等現象。轉到印第安那大學讀比較文學後,他通過了預試,開始撰寫博士論文。撰寫期間他到邁阿密州立大學和夏威夷大學教書,認識到女朋友,亦在教授的過程中明白其他人學習中國文學的限制。最後他申請和接受了威斯康辛大學的 聘書,也刻苦地完成了論文,取得學位。

這本書經常被人說是勵志的書,令許多到外國讀大學的學生獲益良多,不但令他們一窺外國的大學生活,還成了他們堅持到底的動力。 我認為它勵志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作者的遭遇。劉紹銘自童年便要告別父母,靠抵押物品度日,既沒有家人又沒有生活保障,即使得到新奇的東西,例如藍寶石型的吸管筆,也要在不久後承受與它告別的失落,日子中只有貧苦孤寂是持久的。加上他被迫當童工,受到可以改善生活的教育是幾乎不可能的事。然而他全都克服了,還自修考入台大。他在如此艱苦的情況下也能在大學讀書,後來完成博士學位、成為教授,何況是現在的我們呢?

至於對外國的大學生活,我從書中也了解到一些。我看到作者週末每天十二個小時當侍應,留意到留學生半工半讀的可能性;我從他獲得助學金前後生活的差別,注意到爭取獎學金對學生財政困難的紓緩;我由作者朋友帶給他資金、消閒和愛情上的支援,明白到大學生活中要在學業、工作和交際上取得平衡。作為中學生,從這本書中關注到這些細節,對未來是否留學和計劃大學生活有不少的幫助。

總括而言,這本自傳的時代雖然與現代有天淵之別,但箇中體會到的事仍然適用於現在。我會把此書推薦給有意到外地讀大學的學生,因為在當中你會明白有問題便有解決的辦法,在遇到因難時會咬緊牙關,堅持下去。
作者簡介
Ariel Friedrich Gauss
Ariel Friedrich Gauss

我是穎臻,很多人看到我的名字,或是嫌棄太難寫,或是把我和人魚扯上關係。但是,我其實我是一個擅長和喜愛數理科目的人,希望大家理解。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