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儒家思想

作者: nickname-ksl-874881 最後更新: 30/05/2023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此後二千年間儒家一直是中國思想行為的最高標準,直到五四運動間,這種統治地位才被打破。對於儒家的評價,大多兩極化,有人認為儒家是「吃人的禮教」,有人則認為是救世治國之本。到底是「吃人」,還是「救世」,現試以論析。

  魯迅曾寫:「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儒家之所以「吃人」是因為在其當中有些利於皇帝統治的思想,例如在三綱五常中的「君為臣綱」、天人三策的「君權天授」等。這將皇帝的權力宗教化,「聽從皇帝的話」變成必須實行的「天理」,將人民的思想統一而達致政治統一。但是,世上沒有人生來便是尊貴的,人人享有相同的權力、自由,人人有獨立的個性,並不是為皇帝的命令而活。儒家磨滅了人的獨立精神,使人變成了皇帝的統治工具,因此批評儒家「吃人」,導致古人封建、守舊、不開智,其實並無過。

  另一方面,儒家亦是救世治國之本。

  救世是因為儒家為世俗訂立一套道德標準,儒家提出仁、義、禮、智、信、忠、孝等。對於當權者,要求他們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對於平民百姓,要求他們遵守道德規則,這樣做才能使世俗安定,百姓安穩生活,避免亂世。若果沒有儒家訂立的道德規範,社會只會越來越混亂,以孝為例,假如弒父殺兄等行為變得合理,社會倫理將會崩壞,人性之光輝亦會熄滅。

  治國是因為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正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這種精神的影響下,讀書人所求便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讀書的終極目標,便是入仕為官,為百姓謀福祉,為國家謀利益。這些知識分子便是國家發展的根基,有了他們的支持,百姓便能安康,國家便能繁盛。

  儒家到底「吃人」還是救世,這個問題討論而久,我認為儒家既能「吃人」亦能救世,儒家確實是一種統治手段,但同樣亦能夠平定亂世。儒家只是一個學問,而決定如何運用學問的,是人。對於皇帝,對於讀書人,對於百姓,儒家是工具、是學問、是標準。每個人眼中的儒家都是不一的,才會有千千萬萬種對儒家的理解。

  知識沒有好壞之分,就像武器,可用於保家衛國,亦可用作侵略掠奪,武器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但人如何運用武器卻有對錯之分,儒家同理。看待一件事物,不應只看一面,應該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再下定論。凡事只看一面,只會導致目光短淺。面對世上的事與物,我們都應往深處想,往遠處想,往多方想。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