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精選 

談理想

作者: 陳榆婷 最後更新: 24/05/2023

  古人云:「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志,自然是指人的志向與理想。從古至今,數不勝數的人們辯論口舌,為理想是否不可或缺而爭論千年,也無法求出個讓所有人滿意的結論。有志士認為懷有理想才能讓人生充滿意義,又有哲人以順其自然為人生哲理,也有人在不斷探索理想的意義。而我認為人無志而不立,理想蘊含著巨大的能力,推動人們與社會不斷進步、探索未知。

從古至今有多少理想造就了不同領域出類拔萃的人?舉不勝舉。接下來我以個人、社會、國家方面分別論述理想的重要。

首先,在個人方面,抱有理想會激勵人發憤圖強。西漢時期,匡衡從小立志做官,他下定決心努力讀書,家境貧窮的匡衡鑿壁偷光,借鄰居的光在夜晚讀書。不知多少日月過去,他的刻苦奮鬥讓他成功實現了理想。他立下的理想讓他有了努力的方向,以此勉勵自己讀書實現理想,甚至不惜鑿開鄰居的墻,挑燈夜讀。我相信是匡衡的理想在無數個夜晚驅散了他的疲憊與迷茫,才能令他一次次努力向上、堅持不懈。若是一個沒有理想的人,他會像匡衡一樣鍥而不捨,直到理想實現嗎?我認為他更會因為沒有努力的方向而早早半途而廢,以至於不學無術。由此可見,擁有理想能夠激勵人們力爭上游,給予人們前進的道路,鼓舞他們前進、跨過難關。理想就像一顆啟明星,在黑夜和迷霧中閃爍光芒,讓迷茫的人豁然開朗,跟隨耀眼的星光找到正確的道路。

 其次,在社會方面,理想會警醒停滯不前的社會。魯迅在學醫時,看到了愚鈍落後的中國和百姓,他憤然棄醫從文,決定要以文章警醒麻木不仁的國人,並將此作為目標。他一生創作出不少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在激勵當時的人民找回遺忘已久的民族精神, 「擺脫冷氣、向上走」。魯迅的理想不僅讓他成為了偉大的革命家,更對中國社會思想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許多中國人閱讀他的文章後,驚覺社會的愚昧,轉身奉獻於當時的新文化運動,為民國和新中國的成立添磚加瓦。這些青年傳承了魯迅為救治麻木社會的理想,散播像種子般的新思想,並在更多人的心中發芽。魯迅的理想點醒了當時的世人,並流傳至今,造就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擺脫舊思想的迂腐和落後。這難道不正是理想造就的結果嗎?

有人認為即使不懷有理想,也不會造成負面影響。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我認為不是。

在國家方面,沒有理想甚至會讓一個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蜀漢時期,沉迷於玩樂的劉禪得過且過,沒有富國強兵的理想,最終蜀漢因他的昏庸而滅亡。由此可以看出,缺乏理想小則玩物喪志,大則國家破滅。劉禪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沒有治國的抱負,也沒有復興漢室的理想,罔顧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用心良苦,最後讓蜀漢落得滅亡的結局,不就是缺少理想才招致的結果嗎?假如劉禪一心為復興漢室而認真治理國家,又怎會失去自己的國土呢?

最後,理想會促使我們為國奉獻。周恩來在讀書時,曾在課堂上喊出自己的抱負:「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理想支撐他日後的人生,並成為國家總理,為國家事業四處奔走。他早早就立下幫助中國崛起的理想,這句誓言也聞名於國內外。他將理想謹記於心,有了奮鬥的目標後,周恩來不斷為國家奔走效力,成就了中國的一段一段新歷史,新中國的成立更離不開他的努力。因此,他最初的理想為他的一生都提供了照明燈——為國家奉獻。

總括而言,理想會激勵人孜孜不怠。就像匡衡朝夕不倦地學習,懷有理想像是為人打上定心劑,讓人義無反顧地努力達成理想。要是抱有理想,人們怎會荒廢學業?怎會選擇得過且過?又怎會嗤笑為理想奮鬥的人呢?理想幫助人們指明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從而鼓勵追夢人勇往直前。

不僅在個人方面有所得益,理想的存在也足以改變一個社會。魯迅的理想讓人們從迂腐落敗的囚籠中掙脫而出,並解救更多沉睡的人,萬千青年因他的抱負而推動中國前進,甚至在當今也有許多人在默默努力著。如果人人都抱有改變社會惡習的理想,就會使得更多人因此而受益,從不合理的社會結構中解脫,為現今社會畫龍點睛,讓其欣欣向榮。

家國情懷會讓人為國奔走,努力讓國家蒸蒸日上,以天下福祉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就懷有為國奔走的理想,為國家、為朝廷東奔西走。而缺乏理想就如劉禪樂不思蜀,最後落得國破家亡的下場。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