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看似不切實際,其實很有意義

作者: LittleThomas 最後更新: 24/05/2023

5D21 孫啓畯      夢想看似不切實際,其實很有意義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一下而求索。」屈原心繫國家,結果卻落得投江自盡的下場,難怪追逐夢想總會被投以異樣、歧視的目光,被認為這不過是異想天開、天馬行空;被嘲笑根本脫離現實,一切不過是不切實際的幼稚想法;被鄙視為痴人說夢,沉醉在自己的烏托邦世界。

     何謂夢想?夢想是不受現實所拘束,由心而發追求的事物,因此就算荒誕不經又如何?夢想其實意義非凡,以下將以個人、社會、國家等例子論述其意義。

     首先,唯有懷抱着夢想才有機會在不可能的荊棘中,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達至目標,這便是其意義。就如蘇樺偉一出身就患有黃疸病,全身痙攣,卻夢想跑出未來,擦出新紀錄來證明自己,對他來說,這彷彿是虛無縹緲的夢,一位殘疾人士如何跑步?更別奢想獲得名次,但他卻堅持不懈,不放棄自己的夢想,每星期三天在放學後都會勤加練習,最終拿到十二面殘奧金牌,正正是他堅持自己的目標,不屈不撓。面對着天生的物理限制、面對着輸在起跑線的劣勢、面對着世間都輕看他的目光下,過五關斬六將,才把不可能變成可能,追夢成功,留下「神奇小子」這一傳說,被大眾所認可。

     無獨有偶,德國的貝多芬亦因鉛中毒而耳聾,失聰無疑對一位音樂家的打擊是巨大的,代表他再無法作出動人樂曲,代表成為最偉大的人音樂家這一夢想支離破碎、永不可達到,但貝多芬對音樂的熱情終戰勝了重重困難,他以鋼筋傳輸震動予頭骨,勉強的聽覺下仍能作出第九交響曲,他對夢想的執着令他物盡其用,把后羿射日的荒謬變成現實,名曲成功流芳百世,以上兩個例子可見,他們的夢想看似不切實際,但假如他們認定自己會失敗,不去拼搏,不去嘗試,不去闖蕩,那麼注定不會追尋到夢想;相反,只要「守其初心,始終不變。」,遙不可及的夢想也多了一線希望。

    其次,夢想是人不斷向前的推動力,讓人活出有意義的生命。夢想源自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若人為夢想而推動,孜孜以尋,則可以彰顯生命的價值。以著名作家倪匡為例,當時新中國成立,社會百廢待興,人民處於封建社會的困厄,而倪匡卻滿腔熱血,以成立一個自由平等的烏托邦世界為夢想,這理想主義的空想對當時只有十幾歲的倪匡不過是青少年不知天高地厚的豪言壯語,放在封建、守舊的社會更是不切實際。儘管如此,倪匡為夢想而毅然輟學,隻身前往蘇州讀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又加入解放軍。他被理想所砥勵,朝着夢想勇往直前,想要改變腐敗的社會,過程中他堅信着自己的觀念,做着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來譜寫自己的人生,這不正正是人生最大的意義嗎?

    反觀現今社會,一群大學生在家無所事事,找不到工作,做「啃老族」,難道這種百無聊賴、漫無目的的人生有意義嗎?很明顯他們缺少了夢想、缺少了推動力、缺少了精神寄託,才會選擇在家中頹廢,他們不單止荒廢了自己的人生,更可能為社會帶來不良的風氣,可見沒有夢想的人生,毫無意義。

    或許有人會批評這是理想主義,現實往往不是注定成功的,盲目追求夢想只會浪費時間,雖然人人都說夢想是世界和平,但正如南北朝糾結多年,仍處於一觸即發的冷戰狀態,無可否認,夢想不一定成功,但有機會失敗不代表我們不應該抱持夢想,夢想仍然具備它的意義。

    夢想意義在於堅守自己心中的正道,捨生取義。「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有些事明知做不到,也要去做,為什麼?因為夢想不求結果,但求過程,但求問心無愧。試看看諸葛亮,他一直以劉備的夢想為己任——復興漢室,他當然知道蜀漢形勢不利,國力疲憊,於危急存亡之秋,重掁漢室根本是好高騖遠的想法,但諸葛亮仍五次北伐,以死而後已,鞠躬盡瘁的態度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並效忠後主,這兩個目標成了諸葛亮的夢想。他明知北伐九死一生,仍堅持實現心中的大義:精忠報國、報答厚恩,這就是夢想的意義,做到心中所堅信的信念,這樣捨生取義的人生態度是偉大、意義非凡的,為世人所追捧,像戊戍六君子、屈原皆是這種忠心愛國、忘身於外的義土,即使知道會失敗,仍會選擇符合正道的夢想。

    種種例子可見,夢想的結果並非最重要的,而在於過程中能夠用夢想來砥勵自己、成為追夢的動力,以及成就心中的大義,實踐自己心中的正道。若果堅毅不屈,突破自身所限,達致夢想,我們更要時常懷有夢想,這樣才可以實踐夢想的價值。不論成敗,透過夢想找到人生的意義,活出「搏盡無悔」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