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聲音,名叫江南

作者: 🪿。 最後更新: 11/12/2023
從小便聽聞不少和那兒有關的詩詞、文章、小說,心中自然漾起一蕩蕩的嚮往。那兒的竹子,長什麽模樣?那裏的月有多亮?江南的水,果真這般清澈?

憶江南,能不憶江南?心中對其處的渴望,慢慢地積累,滴成一條小溪。溪流斜穿一洞天,洞天外便是江南。穿過一片竹海,隱約望見小溪慢慢聚成河流,水打在碎石上,盪起片片銀子。不遠處,一家客棧聳立氤氳間,一星半點的燈光無力地閃爍著,固然安靜。風輕輕的吹,竹影也搖晃著;加上川流不息的水,腦海中勾勒出江南的輪廓。

印象中是去過杭州的。西子湖上遊客蠻多,具體就不太記清楚了;好像有搜船,貌似竹藤編的,便如奶奶的竹籃;船上坐滿了人,不甚吵鬧。船頭坐著個青衣女子,拿著一支簫,或是笛,吹奏著不知名的曲子。那支曲,像萬籟俱寂中將要升起的朝陽,在秋夜的湖面上吹奏有些格格不入,卻毫無違和感地營造出另一種氣氛,將輕舟推向更深的夜色里。說是印象,又像是小說裏的片段;說是腦補,曲子卻清晰的很,多少年在心中纏繞。

有人與古人神交,我和江南神交。但想象總是縹緲的。心中的一片水鄉,隱約只是個輪廓:看不清,也遙不可及。閉上眼,坐上船,讓它順著溪流前行;穿過洞天,眼不見,聲音卻輕輕楚楚傳入耳間:穿過一大層的沙沙,一片潺潺敲在了碎石上,彈出一陣叮叮咚咚。聽,燕子在飛,青蛙在叫,就連荷池花瓣邊的水珠掉落也甚為清晰。風輕輕的吟,結合”印象”中西湖上的那首曲子,與江南相約的聲音交織。心中的江南,因聲音變得清晰。不遠處的客棧,彷彿聽見了燈光璀璨。

“回到了中原,咱們去江南住。”這是《白馬嘯西風》中計老人對阿秀說的。經過了背叛、陰謀、殺戮,種種苦難,他只想離開險惡的武林,在最美好之地度過餘生。 華夏至今,中華已在時間的流裏流淌五千年,歷史的蹤跡重複再重複。每朝每代,人們渴望”江南”。江南的流水、楊柳竹子、輕舟簫曲底,承載著每朝每代人們對和平社會強烈的願望。人們為營造”江南”而犧牲,也為此奮鬥,推動著時代的改變。

江南水鄉,有水流聲、竹葉沙沙、自然界的聲響,有數朝數代人們的血淚和心中的吶喊。簫起,輕舟泛在湖面上,水一波波地敲打著,一搖一晃,一搖一晃。音律間,多了一種沈重,一些激烈,一陣不知名的惆悵。但這毫無違和感,”江南”這一種聲音,直達心底,更使我繾綣不已。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