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一課

作者: nickname-css-780525 最後更新: 01/02/2023
像那驟急的拍門聲猛然響起,生命也就是借來的時間。在收拾婆婆的遺物時,督見一張張與婆婆的合照,每一張照片如同一道道驚濤駭浪,泛起了我一段段石沉大海的回憶。那熟悉的面容,壓積已久的痛心都一一浮現眼前⋯⋯

父母自幼雙亡,與婆婆同居的日子已達十多載。家境貧困,我與婆婆住在不足百尺的劏房中,家裏小得能一目了然。與婆婆同處於這細小的空間,我和她無論在生理或心理上也變得親密。我倆相依為命,形影不離,成為忘年之交。猶記得小時候總喜愛依附着婆婆,讓我們成為彼此最了解的人。生活雖苦,但卻造就了我們緊密的關係,過着清貧而幸福的生活。或許就是生活過於幸福,讓我天真地以為生命能永垂不朽,可以直到世界盡頭的錯覺,忘記了生命有時這自古不變的定律。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這段看似密不可分的關係終究被時間所淡化,終究不能長久維持。到了束髮之年,踏入青春期的我開始注重個人隱私,看見身旁的同伴都有獨立的房間,反觀自己在家的一舉一動都被婆婆看到,很不自在。再加上我思想日漸獨立,思想上與婆婆的距離越走越遠。我和婆婆身高上的距離收窄了,關係卻疏遠了。她為了重新認識那時的我,想方設法地欲與我交談,以更了解我。但我總覺得她想問三問四,總覺得她欲把我隱私查過究竟,干預我的生活。那時常外出不在家,欲成為脫韁之馬,藉此擺脫家中那緊密得喘不過氣來的關係所帶來的壓迫感。

或許婆婆察覺到我的感覺,減少了對我的問候,只偶爾詢問一下我的近況。我對此十分滿意,因能有一些獨立空間而滿足。

我本以為這樣令我舒適的關係會一直持續下去,只是事實非然,命運並不按照人們預想而行,否則如何會被稱作為命運呢?「你是黃一心家屬嗎?她進了醫院,請盡快前來。」聽到婆婆的名字,接過電話的一刻,我愣住了。婆婆一向身體健壯,豈會如此?「她患上急性肝衰竭,你是她的家屬,難道你不能察覺她的近況有任何異常?」 醫生道出這句話時,我腦袋瞬間一片空白,我本以為這如電視劇般的情節並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看見婆婆躺在醫院病床上,臉上沒有血色,原本已瘦削的臉更顯瘦削,嘴微微張開,眼睛通紅,眼窩深深塌陷。回想起這段日子早出晚歸,沒有留意婆婆的近況。仔細看看婆婆憔悴的樣子,才猛然醒覺婆婆病重已早已出現徵兆,只是我並不察覺。

在這之後的一個月裏,我像兒時般時刻陪伴着婆婆,那一個月的相處比過去一年還要長,期望藉此慢慢彌補之前所虧欠之萬一。但是,這終究是奢望。走到了生死大限,我們都這樣無能為力。及後,在之後的某夜,婆婆的呼吸變得吃力而不規律,最後深深送出最後一息。那一刻,我就在她身旁,卻與她陰陽相隔。

一切如此的突然,短短一個月我們便跨越了生死,在家中收拾遺物時,發現了婆婆手寫的一封信,信的背後附上多張小時候和婆婆的合照。「我總緬懷我和你當初緊密的距離,那是婆婆我一生最快樂的時光。」眼淚早已充滿眼框,悔疚把我心揪得很緊。

兩人之間的關係涉及兩個個體,每人對關係的舒適度解讀有所不同,隨着時光流逝對其取態亦會有所改變,回想起我對緊密關係的反感,因而疏遠婆婆,自以為這樣的關係是適當,卻只是一廂情願。舒適的關係是互相遷就,這是我必須學習的一課。

這亦是學習取中庸之道的一課,關係建立並不容易,一時的疏遠便會使關係破裂,我和婆婆的距離正因我的自私而越走越遠,就算婆婆的竭力挽留也無補於事,當關係能修復時便應回頭是岸。有一種距離是一生也無法彌補,那便是生死之間的距離。「子欲養而親不在」,珍惜眼前人是我在這痛苦教訓中學到最重要的一課。

我拿出婆婆留下的合照,放在其冢前的草木之上,向她訴說着我的後悔,道出那句晚了太多的對不起。悔疚化作淚珠,緩緩滴下。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