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屈原遇見莊子

作者: 舒亦朗 最後更新: 19/01/2023

      人們常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汨羅江自盡殉國,這天正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百姓為了不讓他的尸體被魚吃掉,因此往江裏投入米團喂魚蝦,這就有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最近,我也讀了一些有關莊子的介紹,莊子屈原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於是,我便冒出一個奇怪的想法:如果屈原遇見莊子屈原還會投江嗎? 現在還會有端午節嗎?

      屈原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完美的人。他英俊瀟灑、富有學識、品格高尚、出身貴族,早期深受楚王信任。但是,他後來被小人陷害,失去了楚王的信任,被多次流放。原本戰國時期的人可以前往其他國家發展,但屈原卻對楚國忠心耿耿,一直留在楚國。

      在«楚辭·漁父»裏有篇故事:當秦軍攻下了郢都,屈原得知楚國滅亡,他潸然淚下,徹底絕望了。此時的屈原面容枯槁、披頭散髮。他來到江邊,遇見一位漁父。漁父問他:「你爲什麽如此落魄? 」他回答道:「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夫勸告:「聖人不被外物牽絆,所以沒有執念,而是隨著外物的變化而改變。」屈原說道:「我寧願投身魚腹,也不願蒙受世俗的塵埃。」隨後,他抱著巨石投入江中。漁父的想法和莊子的思想不謀而合。莊子認爲,「道法自然,不要執著於改變外物,而應該隨外物而改變自己。」屈原的高尚品格和愛國之心令人動容,也令人唏噓!

      我認爲,如果屈原遇見莊子,也許結果并不會改變。但這個故事給了我一些啓發:俗話說:「適者生存。」作爲現代的少年,我們面臨更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我們應該順應外界的變化及時做出應變之策。比如,當我們面臨新冠侵襲,學校及時調整學習方式應對疫情。我們短期也許改變不了疫情,但可以改變我們的學習態度。在逆境中,我們應該堅守内心、刻苦學習;順境中,應該胸懷天下,為社會多做貢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屈原莊子沒有誰對誰錯,也都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既要經得起磨難,也要乘風破浪,不懼困難,接受挑戰,做中國有爲少年!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