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大道西的街道回憶

作者: 陳臻誼-dgs-181005 最後更新: 20/08/2022

      皇后大道由石塘咀延伸至灣仔,分為皇后大道西、皇后大道中、皇后大道東三部分,貫穿了半個香港島,是港島的主要道路之一。最熱鬧的部分是置於香港核心商業區—中環心腹地帶的皇后大道中,這道車水馬龍、摩肩擦踵的大馬路正是我工作的銀行大樓所在。至於兒時最熟悉的皇后大道西,我自從搬出來獨居後便甚少涉足了,平時都是乘地鐵探望住在西營盤的父母。要不是今天受爸爸的委託到皇后大道西的一家餅店買豆沙餅回家,我大概不會冒起到這條久違的道路舊地重遊的念頭。

 

      下班後,我沿著皇后大道中往西面走,過了水坑口街便進入皇后大道西。夜幕低垂,此刻正是上班族重獲自由的時刻,我身旁總不斷被巴士、的士、私家車超越;看著車輛內密密麻麻的身影,人聲鼎沸被車窗玻璃隔開,我頓時有種與世隔絕、遠離煩囂的感覺。隨著我遠離市中心,大街兩側的景色從摩天攬月的商廈縮小至不到十層樓高的唐樓,時間彷彿在我彳亍而行之際倒退了十年。

 

      來到雀仔橋,前面的店舖掛着五花八門的燈籠,我駐足欣賞時猛然醒覺:幾天後便是中秋節了!齠齔之年,我曾經多麼期待中秋節的來臨。昔日,此地是傳統紥作老字號的集中地;電子的塑料燈籠還未普及時,竹紮燈籠風靡一時。楊桃、金魚造型的竹紥燈籠身上剔透的玻璃紙渲染著優雅高貴的氣息,精美的紙紮讓燈籠顯得栩栩如生;玉兔紙燈籠更活靈活現,色彩繽紛的「毛髮」增添獨一無二的質感。臨近中秋節的幾天晚上,漆黑的街道上的七八所燈籠店會燈火通明,同時把巨型燈籠懸掛在店外,吸引眾人扶老攜幼、熙來攘往—唯獨置身於其中的人才會明白這種場面的震撼,彷彿目睹《青玉案 · 元夕》中辛棄疾所描繪的繁華景象。雖然舊區清拆重建迫使很多紙紮舖搬離,現在零落的兩三間舖子碩果僅存,但依舊人來人往的大街見證著傳統文化的歷久不衰和彌足珍貴,凸顯金錢掛帥相比之下微不足道。縱使近年電子的塑料燈籠大受歡迎,可是卡通角色毫無生氣的模樣和僵硬的姿勢又怎能媲美傳統竹紮燈籠呢?

 

      我擠進人群之中打算買一個燈籠過節。身旁傳來孩子的撒嬌,父母無奈地讓步的交談聲,讓我不禁回溯小時候的我每年總會向爸媽撒嬌要買燈籠。 縱使價格不菲,爸媽總會縱容我選擇自己心儀的燈籠。點亮蠟燭插在燈籠裏,忽明忽滅的微弱燭光賦予燈籠生命般,使燈籠倏然照亮四周的黑暗。我低頭端詳著精心挑選的燈籠和蠟燭,盒子裡那鮮紅色的蠟燭恍然讓我憶起以前媽媽穿的那襲紅裙。猶記得家裡每個月初一和初十五都會進行拜祭,因此媽媽總會帶我到紙紮舖子買香和紙紮祭品。絳紅色的身影在人山人海中穿插,我只好拼命地緊攥著那飄忽不定的裙襬,希望快離開讓我窒礙的人群。紙紮舖子以前總給我陰森的感覺,但每逢佳節便會賣應節物品:農曆新年時有揮春和利是封、中秋節有燈籠,讓整條街洋溢獨一無二的過節氣氛 ······ 對了,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我還是買一包香回家吧。

 

      走出店子沿著道路往前走,卓越餅家不起眼的小舖就屹立在街角,泛黃的牆身和裝滿傳統糕餅的玻璃櫃依然如故,如同停留在十年前的光景。能夠一窺熟悉的景象,實在為我帶來了莫名的安慰。目光落在老闆娘佝僂的背影和斑白的頭髮時,我才醒覺物是人非。然而,在托盤上用靈活的指頭捏造一個個金黃色的麵團說明她寶刀未老,做起餅來依舊靈活。老闆娘注意到我,立刻迎上來驚叫:「美怡!好久不見,你都長這麼大了!」敘舊了一會,我要了四個豆沙餅,老闆娘還多塞了一個我最喜歡的的棋子餅給我。掌心裡糕餅的溫度如同把我穿梭到孩提時代:爸爸把棋子餅交到我手中,我三兩口狼吞虎嚥地吃得滿嘴都是,老闆娘慈祥地看著我瞇著眼笑笑,爸爸溫柔地用粗糙的手摸著我的頭,那刻幸福的滋味像蜜糖溢滿我的心扉。日後我無論到美芝蓮多少星的餐廳進食,那種滋味再也嘗不到了。可是此刻手提一個紙燈籠和一袋豆沙包,嘴裏咀嚼著剛出爐暖呼呼的棋子餅,我的舌尖卻浮現那股讓人畢生難忘的香味。我霎時醒悟:無論潮流如何日新月異,傳統中國文化還是香港人的根本、香港人的安樂窩,一處我們永遠可以感受到歸屬感的家。皇后大道西是香港其中一條最能體現傳統文化的街道,即使外界事物斗轉星移,我總能返回這條街道尋找熟悉的人事,翻找陳年的回憶,緬懷過去的時光,這樣度過一個下午。

 

      我跟皇后大道西的情意結,讓珍貴的街道回憶永不磨滅、回味無窮。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