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精選 

閱讀《許三觀賣血記》有感

作者: nickname-dgs-191010 最後更新: 01/05/2022

讀《許三觀賣血記》有感

在開始前,我先問問你:你上一次跟父母說「我愛你」是什麼時候呢?

或許你會感到疑惑:這本書不是關於一個城裏人為錢而賣血的故事嗎?怎麼把「父母」給提上來呢?先別着急,讓我慢慢解釋:

老實說,這本書可以說是平淡而毫無高潮—— 可它沉悶嗎?倒也不是。小說敘述了一個名為許三觀的城裏人,面對着命運強加在他身上的驚濤惡浪,以靠着賣血而戰勝困難的故事。他的一生平凡無奇, 可他種種的人生巔峰與低谷卻一次又一次地成功把讀者帶入了他平淡但精彩的一生中。

當我開始讀這本書時,只覺小說有些荒謬,畢竟許三觀的邏輯一直都透着一股子傻氣,說的話彷彿牛頭不對馬嘴,可是用心想一下好像又說得通,實在把我看得一頭霧水—— 他到底想表達什麼呢?還是他其實只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傻子呢?可是為了這份閱讀報告,我便是硬着頭皮也要把這本書看完。

翻著翻著,我不再執着他的言語,不再執着他對話裏的含意,開始享受這本小說。我一次又一次地被書本逗笑了—— 被許三觀無厘頭的思維逗笑了,被長子一樂打傷方鐵匠兒子後理所當然的態度逗笑了,被許玉蘭和次子二樂天真無邪的八卦給逗笑了。可在返到最後一頁時,不禁落下了淚水——儘管結局讓人溫暖,不是像《活著》裏的福貴一般孤苦伶仃的結局,但他的處境卻讓人莫名心酸。結局到底是怎樣呢?抱歉,先讓我賣個關子吧,呵呵。

先說說許三觀的生平吧。他與許玉蘭的糊塗婚姻僅僅是因為可笑的八角三分錢,把原本要跟玉蘭結婚的何小勇氣得咬牙切齒,於是便對她做出禽獸不如的行為,讓她懷上了一樂。 

許三觀在撫養了一樂九年後才得知他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對玉蘭不貞的行為氣急敗壞,對何小勇一家怒不可遏,一有機會便前去向他找碴,更在他被卡車撞昏後幸災樂禍,四處跟鄰居說小勇罪有應得。

但當小勇妻子前來哭着求三觀,要一樂給小勇叫魂時,許三觀不但沒有對她冷嘲熱諷,反而讓玉蘭帶着兒子幫助何家,令我出乎意料。三觀(以俗語所說)不知不覺當了九年「烏龜」,都是因何小勇而起,他若是一口拒絕,甚至把小勇的妻子趕出門,也是理所當然,並沒人會怪責他。但他這善良的舉動被小勇妻子記在心中,在日後三觀急着為一樂籌錢時,她毫不吝嗇地給了他整整十七元,讓我不禁沉思:到頭來,兩家之間所謂的恩怨都被放下了,善良的舉動只會令人感激,當你日後需要幫忙時,別人便會向你伸出援手——這樣和睦的關係難道不比沒完沒了的爭執好嗎?若我們放下所謂的「恩怨」,不要再執着瑣碎的爭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許就會變得和諧呢。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裏,做「烏龜」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因此三觀若是要虧待一樂,甚至把他趕到何小勇的家裏,也不會讓人驚訝。沒錯,在故事中許三觀並沒有特別疼愛一樂:有一次,他賣了血後打算只請二樂和三樂吃麵條,讓一樂吃一塊手掌心大的燴番薯,弄得一樂傷心得離家出走—— 但他真的不愛一樂嗎?並不是。在種種細微的互動中,我們都能看出他對一樂點點滴滴的關愛。在一樂離家出走後,許三觀雖然一臉毫不在乎地躺在家裏的籐榻中,可是心中最着急、在乎的反而是三觀。在尋到他後急著確認是不是一樂,把他帶到飯館裏吃麵條的,是三觀,是一路數說着一樂、不斷埋怨他不是自己親兒子的三觀。看到這裏,我心頭不禁溢起了一陣暖流。最終當許三觀當着鄰居面前,認一樂為自己的親生兒子的時候,我快要感動得哭了,心中為三觀能成功克服多年以來執著的傳統理念,為父子團聚的一刻感到歡喜。也許真正的親情並不來源於血緣關係,而是對對方的態度,熟悉了、習慣了而已吧。

我認為,許三觀是一個無私的男人。小說裏所描寫的,都是他一生中所經歷的小事大事,可無一段片段都不在刻劃去三觀對三個兒子無私的奉獻。三觀一共賣了十一次血,當中有大多都是為了孩子:第二次,為了擺平一樂闖下的禍;第四次,為了讓一家人溫飽;第六次,為了招待二樂的生產隊長,希望他能盡快把二樂調回城裏工作,早日與父母見面。第七至十次尤其感人,三觀為了籌錢給在上海治病的一樂,不惜傷身子,十多天裏賣了四次血,中途還休克了一次,可仍是馬不停蹄地一路賣着血,趕去上海幫助一樂。

除了一次又一次的賣血,書中還描寫了其他同樣感人的情節:那時正值荒災,許三觀一家喝了一個多月的稀粥,當玉蘭捧上了一鍋灑了糖的玉米粥時,三觀才醒覺,原來那天是他的生日。但當他見到兒子們餓得連糖的甜味也忘了,便寧願餓着,也讓他們吃自己那份「生日粥」,足以看出他對孩子深厚的愛。

好了,現在讓我揭曉小説的結局吧。隨着改革開放,許三觀家的生活和很多中國人一樣漸漸好轉。有一天,他突然想吃爆炒豬肝和喝黃酒,因此走到醫院裏準備賣血(多年賣血形成的慣性讓他認定了吃豬肝喝黃酒是賣血後才能吃到的奢侈品)。這是他第十一次「賣血」,也是他最後一次的賣血。儘管三觀的身體一直都很健壯,新來的沈血頭卻嘲笑他:他身上的死血比活血多,只有油漆匠會要他的血,令三觀久久不能釋懷。他在街上崩潰了,認為自己的血沒人要了,家裏再有災禍都不能像以往一樣靠著賣血的錢渡過去。他無聲地哭着,在城裏踱步,認為自己太無用了,不能再幫助家人了⋯ 

他不記得的是,自己三個兒子都有穩定的工作,都娶妻生子,搬到別處去居住了。家庭亦因為一直以來儲下的錢財,不會再有經濟困難了,所以其實再也不需要三觀他操心了。

他在街上哭着,三個兒子趕到街上,都慌著要三觀回家才哭,怕給丟臉—— 看到這裏,我心中不禁為許三觀感到一陣酸苦:多次對家人無私的奉獻、多次的賣血,最後當他自己需要別人的安慰時,三個兒子給他的只有多次催促,叫他回家,唯恐他們的面子被他丟儘。

最後還是妻子許玉蘭把他帶去飯店中,讓他吃了三盤炒豬肝,一瓶黃酒⋯ 像舊時一樣,可阿方和根龍都不在人世了,只剩下他和妻子,溫馨地吃著「三觀這輩子吃得最好的一餐」。

這故事便就這樣結束了。表面上,許三觀和妻子一起坐在飯店裏吃飯,不是很溫暖嗎?但令人傷感的是,他一直撫養長大的三個兒子卻不在他身邊,而是在各自的家裏,不敢走到街上,只怕還見到父親在街上痛哭流淚。一直以來,三觀的行為都是為了兒子、家人,可連他最疼的兒子 — 一樂 — 都慌張地跟他說:你想吃炒豬肝,喝黃酒,我給你錢,別在這裏哭,別人還以為我們欺負你呢⋯ 

面子。一個個為了自己的面子而不敢跟三觀多說話,短短地交代了一句便離去,讓我們都看到他們父子之間的關係:三個兒子一直以來受了三觀多少的恩惠,三觀對他們一直以來的關愛,可他們卻為了脆弱的面子而不願用心傾聽他痛哭的原因,説了兩三句便匆匆忙忙地離去。

是他們把父親的愛當作必然了嗎?還是多年來習慣了三觀的無私的慈愛,因此感到麻木了呢?大概只有作者知道了。可現今有許多的人也跟三個兒子一樣:他們不是忤逆,可對父母的感情卻僅僅只停留在於「感激」,沒有年幼時父母對他們深摯的厚愛和關切,與他們的唯一的溝通只是週末所致的電話,短短三分鐘的對話,沒有包含應有的愛,只是短短交代些事物—— 「天冷了,要穿多一件衣服」「市場裏的波菜開始貴了,您喜歡吃,便該趁早買」⋯ 

在文章開首,我問了你一個問題:你上一次跟父母說「我愛你」是什麼時候呢?想一想,心中有數的你應該明白要做些什麼了吧。

我會說,許三觀的一生是一首有始無終的民歌。一個平凡簡單卻引人入勝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對家人的奉獻、賣血像一段又一段的歌調,不停重複着、重複着,但歌詞卻截然不同,每段都帶著獨有的深意。他的故事,尤其是他可悲的下場,在現代人的身影中都會尋找得到,一個又一個,永不終止。我猜想,若要他可憐的下場從世上的人身影中完全消失,恐怕要等到時間停止、地球毁滅的一刻才會消逝吧。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