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閱讀隨筆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10/08/2021

  《城南舊事》敍述主角英子小時和其他人互動中的得著和感受。書中共有五大篇,而每一篇所描寫的對象也有其特色。作者善用多種人物描寫和修辭手法,令每一個角色也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這本書採用第一人稱,將「我」定成一個小學生英子。她帶著讀者走進二十年代的北京城城南。這個角度能增強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親切感,也凸顯英子的各種心情與感受,如英子目送妞兒和秀貞的不捨和傷感,她身為家中大姐姐所承擔的沈重壓力。這也令讀者更容易投入其中,自己聯想。

  書中的主題令我最難忘。《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中,寫了「童年」。它敍述了英子小學的畢業禮,還借了父親愛花,抒發出深刻的父女情和與童年離別無奈的慨嘆。面臨父親的離世,而且家中的得力助手宋媽也回鄉了,剛剛從小學畢業的英子突然成為了「小小的大人」,無奈之下跟童年揮手道別。英子的中學生活,也應該離不開照顧弟弟妹妹們,喪失青春自由的時光。讀到這,令我記起魯迅的《風箏》;我也希望他的遺憾沒有發生在英子身上。同時,這也充分表現出當時社會思想和觀念。

  談到描寫手法,《惠安館》中其一主角秀貞,是使用了多種方法雕琢而成。讀者第一次接觸她,是由宋媽說的一句話:「你不怕惠難館的瘋子?」。借助間接描寫,已經將秀貞定成一個「瘋子」。代入年僅五六歲的英子,雖然當時大人的話是最能夠影響小朋友,但是英子卻選擇了親自去認識她,凸顯了她內心善良。後來,英子形容秀貞「還不就是一個梳著油松大辮子的大姑娘,像張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樣!」用了肖像描寫將她平平無奇的外表簡單地呈現出來。篇中還用到了語言描寫、行動描寫、描寫秀貞的住所等等,令角色生動有趣。最令人意外是結局:妞兒竟是秀貞的女兒,母女再次相遇,這場景不但感人,還證明了秀貞並沒有發瘋。這也剛好呈現當時社會敗壞的風氣:秀貞代表著被社會嫌棄的分子,而「瘋子」是社會給她無理的標籤。作者藉宋媽和英子媽媽厭棄的言行,對比英子主動認識秀貞的舉動,希望大家也能夠關懷身邊的人,關心不同社會人士。

  《城南舊事》不但增強了我對二十年代城南的認識,還教我怎麼靈活運用各種描寫手法,令文章生動。因此,我強力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



作者簡介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