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後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05/07/2021

      我們仨是一部敘述性的散文,主要圍繞錢鍾書,楊絳,及其女兒錢瑗的生活點滴,這本書分為兩個部份,第一個部份《我們仨失散了》講述錢鍾書患病入院後。楊絳,錢瑗為了照顧鍾書而疲於奔命。而錢瑗除了要照顧父親之外,亦要兼顧大學教授的工作。因此舊病復發,患上脊椎癌。「一九九七年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此部份主要講述楊絳失去丈夫和女兒孤苦無依的心情。

 

      第二部份《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則屬回憶錄的性質,圍繞作者一家的生活點滴。當中橫跨了楊絳和鍾書在大學讀書的日子,之後喜得女兒並回到錢宅大家庭的生活和上海淪陷生活拮据的艱苦時期。直至新中國成立,經歷了無數次的政治運動。最後錢緩和鍾書相繼離世後,書中就以此作結。

 

      而我會以《我們仨失散了》這一部份作為主要分析內容,包括它的寫作手法、背後的意義和我的感想。

 

      第一,此文運用了大量象徵的修辭手法,從故事開端作者一家在古驛道上相聚相失,當中寫到客棧,小船等事物。一開始我閱讀作者描寫這些事物看似與故事發展無關。但隨着劇情的推移,深究下去就會明白這些事物實際是指鍾書住院直至逝世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地方和物件。

 

      以下的線索就是可以從中得知以上的事物其實是另有所指:

      (一)小船:鍾書躺在船中,楊絳和女兒探望,需要交錢登記。這訊息表明船就是醫院

      (二)客棧:楊絳每天重從不同的客棧奔波到小船上,離開船後就到最近的客棧歇息,每天如是。其實客棧就是楊絳的家,文中亦都提到「三里河的像是客棧」

      (三)古驛道:楊絳,錢瑗每天遊走於病房和家,疲於奔命,女兒亦熬出病來。故事後期,女兒先過世,鍾書亦相繼離世,書中提及到他們倆走到古驛道的盡頭便消失,只剩下作者一人,這些跡象顯示古驛道其實是指黃泉路。

 

      我認為作者所運用的象徵手法十分高深,要看多遍始能理解用意,足見她文字功力的深厚。她透過一些抽像的事物營造出像夢境虛無縹緲的景象,而虛實交替能反映作者內心的複雜和矛盾的心情,作者突意營造夢一般的虛幻景像目的是希望淡化親人離世的事實,因為夢給予人感覺不真實,她希望自己面對的事實有如夢一樣虛幻。但,很可惜,這一切不是夢!因此作者在書末說自己從夢中蘇醒,揭示夢中的事實不能改變,她依舊要面對。

 

      第二,楊絳在書末提及「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這句讓我想起陪伴家人的時間實在不多。在現今世代,科技越來越發達,與父母相見恰似一件容易的事,例如視像通訊就能夠見到父母一面,通電話就能聽到父母的聲音,因此許多作為子女的都認為這就是陪伴家人,忽視了與父母見面吃飯的機會和他們的需要,所以陪伴家人的時間寥寥可數!直到父母去世,他們才怨恨自己沒有付出時間陪伴家人,所以為此內疚。但於我而言,這內疚只不過是減輕自己的罪疚感。因此我們應該把握父母在生的時間,抽多些時間陪伴他們,避免「子欲養而親不在」!

 

      年青人,好好去行孝吧!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