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閱讀報告

作者: nickname-dgs-827826 最後更新: 01/07/2021

      當我看到本書的書名— 棋王時,我以為這本書只是一本平平無奇的人物傳記。然而,當我仔細酙酌書中內容,才發覺這本書深入淺出,耐人尋味,為我帶來了不少驚喜。

    《棋王》這本書其實有三部分: 棋王、樹王、孩子王。這三篇小說的故事背景是中國文革後的時代,以那時的知青(知識少年)為出發點來描寫。讓我先簡單闡述這三篇故事的主要內容吧。

    《棋王》此故事發生在文革時期。以第一人稱——「我」講述「我」作為一個讀書人,跟其他知識青年「插隊」(上山下鄉)的經歷。小說說的是「棋王」王一生的故事, 全篇以「下棋」為主線。四章中,第一章說「我」與王一 生相遇,他邀「我」下棋;第二章說王一生來營地探「我」, 與營中象棋高手「腳卵」下盲棋;第三章說王一生赴省城參加象棋比賽,幾經轉折,卻錯失良機; 第四章說王一生挑戰棋賽三甲,同時與九人下盲棋,最後與棋賽冠軍和局收場。

    《樹王》寫的是知青下鄉砍樹,開闢生產空間的故事。砍樹的過程當然不可能一帆風順:他們遇到了“樹王”那種不知什麽年月長出的老樹,根莖牢牢地抓緊大地,樹枝與樹枝之間被藤蔓緊緊勾連,密不可分。有人聽說老樹是有靈的,尤其是樹王,砍不得,砍了會出大事的…因為這樣想著,絕口不提大樹,仿佛沒看見它。有的人因為樹王「太老」,難以砍斷,因此往往避開這棵樹。當時樹林其他大樹都被砍到後,新來的知青和有砍樹本領的蕭疙瘩(人稱「樹王」)因為對樹王的處理方法的分歧,起了爭執。最終,蕭疙瘩被書記勸退,新來的知青砍倒了老樹。被稱為「樹王」的這個人,隨著「樹王」這棵樹的倒下,大病不起。

    《孩子王》是一個關於教育的故事: 才剛唸高一的主角,卻要當初三生的老師,這樣的事,發生在中國的勞改時期。這樣的老師談不上傳道、授業、解惑, 他不屑上級交辦的思想教育, 這名「孩子王」衝破教育牢籠,給了學生最寶貴的東西, 他教最實用的,最基本的,教學生寫出發自內心,「老老實實、清清楚楚」的文章,用自己的話去思索和表達自己的感受,擺脫了「紅旗飄揚,戰鼓震天」的陳套。主角感到欣慰之際,卻因違反學校的教學規定,而被迫停止教書,被遣返原單位。


    在這三篇故事中,《棋王》毋庸置疑是最出名,最受歡迎的。同時,它也早已被「析毫剖釐」,因而我只簡略分析一下《棋王》和《樹王》,而仔細分析一下《孩子王》這個故事。

    在《棋王》的故事中,阿城用從容有序的筆和自然簡練的文字塑造了王一生這樣一個沒有戰天鬥地的革命激情和匡時濟世的偉大抱負,卻癡迷於「吃」和「下棋」這兩件生活小事的主人公。故事的高潮部分是王一生以盲棋與九人對決的場面,氣勢宛如武俠小說那麼懾人。棋賽冠軍是個深信「中華棋道,畢竟不頹」的老者,他對王一生說:「願與你做個忘年之交。老朽這盤期下到這裡,權做賞玩,不知你可願意平手言和,給老朽一點面子」。王一生作為一個「棋呆子」,下棋的目標無非是要贏。他因而掙紮良久,才嗚咽地說:「和了吧。」 這是因為他頓悟了容人之量,不再計較勝負得失。

    除此以外,這個故事還有另一條關於「吃」的主線。王一生家境又貧困,是個對捱餓已司空見慣,因此很容易知足。他只要求較實在的糧食,並對食物毫不浪費,珍惜之程度甚至有點獸性,正如作者所說:「有時你會可憐那些飯被他吃得一個渣兒都不剩,真有點慘無人道。」王一生簡單的價值觀「頓頓飽飽就是福」同時發人深省,提點了我們這些沒有衣食之愁的幸運兒要知足常樂,戒掉「饞」的壞習慣。    

    《樹王》探討的是人與自然生態的關係。「樹王」是一棵巨型老樹,也是精於磨砍樹的刀的蕭疙瘩。他會用刀,卻從不濫用, 他外表粗獷,可對人和樹都有愛。故事中最悲壯的場面,莫過於蕭疙瘩,一手箝住李立的刀,不管反革命的罪名,以身護樹。作者阿城透過他的舉動,帶出大自然應和人類繁榮與共,而不是一昧叫著「人定勝天」,而只顧經濟,不顧生態。這個簡單的小故事,其實也暗指出文革期間的瘋狂的行為, 不止砍殺樹王一樁。

    《孩子王》探索的是中國的教育問題,作者亦藉此諷刺中國當時的教育制度。國家印不出書給學生, 學生的思考和創造力都被政治教條框死,有心的老師被攆走—這是文革時期不足為奇的社會狀況。「家有隔夜糧,不當孩子王。」這句話是中國古代民間對於老師這個職業的貶義評價,而阿城取了「孩子王」這個名稱來講述了一個身處文革時期的老師教書育人的故事,並傳達給我們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其中的批判性也昭然若揭。主角「老桿兒」認為孩子需要學的,不是口號,而是人話。學生的功課不再是關於當時文革時期的口號,而是好像學生王福所寫「我拿了書包,我沒有表,我走了多久,山有霧,我到學校,我坐下,上課。」這樣幾句簡單關於日常生活的作文,故事的主角已經笑了起來並表揚了這位學生,對他來說,學習不應該是在背誦當時的社會論文。「老桿兒」所教的學校設備簡陋,學生也沒有課本,在那裏的人們眼中,老師應該教規定的教條,但其實學生連個字也寫不清楚。他因而從一本字典,慢慢讓學生真正認識這些生字。

其實以上提及的教育問題,到了今天,雖然情況已有改進但依然存在。在所謂「填鴨式」的教育制度下,作為學生,我們不只是要記得書本內容,更加要努力去真正理解這些知識。考試的過度重要性的而且確在這個社會存在, 我個人認為學生雖然依舊應該勤奮學習,應付這些測驗考試,但同時,我們應該將學習當做一種興趣,發掘到當中的樂趣。學生也可以透過不同方法,例如閱讀,找到自己享受學習的方法,從而能夠真正地「學習」知識,而非「死記硬背」。

阿城簡潔的文筆會讓我不消一個勁兒便沈溺在經典的中國文學裏,並引導我對日常事情抱有不一樣的看法及以不同角度恩考「人生大道理」。雖然書的內容挺深奧,但我極力推介這本書給喜愛閱讀的人,我相信任何人讀了這本書後都會獲益良多,也會加深對中國文化,歷史的認識。



作者簡介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