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與失

作者: nickname-dgs-140765 最後更新: 27/06/2021

孔尚任的曲調裏,慨嘆道:「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人生的得與失就如「玉壘浮雲」,變遷起伏不定,那該如何定義得與失?就看個人的心態了。從來失去的永遠不會比擁有的多,不理解此道理的,只因他被眼前的浮雲蒙蔽了雙眼。

然而何謂得?小孩追求的玩具?學生追求的成績?還是成人們追求的金錢?在黃粱一夢的故事中,姓盧的窮書生因睡在道士所予的枕頭,夢見自己成了宰相,兒孫滿堂,享盡榮華富貴至死,此刻醒來時出發現只是一場夢。這些慾念虛無飄渺,又是否值得我們追求呢?想要得到名譽財富並不是壞事,但必須緊記一點:我們追尋這些東西是為了獲得快樂。要是有錢有權卻不快樂,那麼又有何益?

人生中到底該追求什麼?又會得什麼、失什麼?真正的答案就在內心深處,尋找那個能燃燒熱情、點亮信念的願景,尋找真正的自己——而這答案要從「失」中找出來。因此,不要從恐懼的角度看待「失」,它往往隱藏著「得」。

只有輝煌的成就才能定義自己的「得」嗎?不是。也許有人追求幸福,追求挑戰,追求安逸,最重要的是不要留下遺憾。人生的遊戲是艱辛的,為了眼前的「得」,被生活打得落花流水,灰心喪志,但其實這只是因為我們沒有好好的正視自己的心靈價值,只有全心全意地活在當下,不要枉費每一剎那,有限的時間也可以是最大的「得」!

正如音樂家莫札特,他只活了三十五歲,卻成為了歐洲最偉大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之一,短暫的一生中寫出了許多不朽的傑作;又如唐朝詩人李賀,他只活了二十七歲,卻與李白、李商隱齊名,合稱為「唐代三李」,一生寫詩二百多首,更因意境詭異華麗,有「詩鬼」之稱⋯⋯ 人生仿佛白駒過隙,而如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所說:「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是最長壽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因此,我們追求的「得」應該透過窮自己一生,實現了個人的最終價值而造就的。

然而,那麼掙扎,人間依舊如夢。連羅馬凱撒大帝也曾高喊:「請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世人看看,偉大如我凱撒者,死後也是兩手空空。」但若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只是追求生存,那麼死後這價值就不存在了,這才是人最大的「失」。

其實,得與失總是無從預計的,要懂得本著「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心態,學會珍惜與感恩,才能心淵豁達,思想澄明。有一篇寓言曾記述小魚問大魚:「你知道大海在哪兒嗎?」大魚告訴它這兒就是大海,小魚卻不認同:「這裡不過是水而已。」

可是,我們也不曾驚覺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卻如此渴望命運的波蘭,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看天上雲捲雲舒,去留無意;望庭前花開花落,榮辱不驚。」生命只不過是生死兩極之間短暫的一瞬,輝煌過後「樓塌了」,這不是「失」,只要甘於寂寞,從悲劇裏走出來,重新檢視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再絕地反攻,便會是一次難忘的「得」;又彷彿一道道傷疤,牽掛着一個個失落的故事,但讓傷疤成為生活的勳章,還是讓它成為令人羞愧的痕跡,絕對取決於我們。在受傷又癒合的過程中,一路成長學習,讓傷疤成為獨一無二的生命記錄,使它變得更有價值。

有詩人曾說:「報我以幸福嗎?我是一隻凌空的燕子,報我以不幸嗎?我是一根勁竹經得起狂風暴雨。」在心態起落不斷的生活裏,也許不應計較得與失。在這不能回頭的人生裏,秉持自己的信念,領悟世間之道,享受如夢的人生,共同懷著「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好」的希望吧!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