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益友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02/06/2021

    自古迄今,朋輩在生活中所佔據的地位不容小覷,在互勉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亦是備受肯定。古語有云:「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指出使人受益的朋友無非不超過三類:正直的、值得信賴的和見多識廣的。現今社會中,「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說法也是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可是有些人認為,在如今這個一切資訊都唾手可得的社會中,朋友並不是必要的,即使沒有見多識廣的朋友,人們也可以借助網絡的發達來增廣見識。「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的交友思想似乎也越來越不合時宜了。然而,事實又真的該是如此嗎?

    我認為即使是在這個網絡發達的現代社會,「無益友」的生活模式仍會使吸收資訊的成效大打折扣。很多人認為在這個科技發展蒸蒸日上的年代,我們足不出戶就能便捷地接收更多更廣的資訊,即使沒有見多識廣的朋友,也不影響自己增長見聞。可是,這種生活模式卻並非是最理想的。這些見聞徒有廣度而缺乏深度。正所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真正的益友是能夠讓我們擺脫孤陋寡聞的處境。古時有孔子弟子三千人,歷代也有書塾學堂讓學生們結交探討,在彼此交流所見所聞之時,激發思考,集思廣益。見多識廣的益友在朋輩的學習過程中起到了莫大的作用。有些人熱衷於研習,深度思考;有些人則只會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益友的所見所聞廣而泛著,自然對於知識方面的見解也會更加獨到,而在與他們探討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釐清自己內心的疑惑,從而更加透徹地理解所獲得的知識,甚至是取長補短,令自己在審視自身的過程中,發掘新的角度。藉此,所學所得才能夠專而深,而並非走馬觀花、蜻蜓點水。

    除了學習知識外,養成良好的品德修養也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孔子的交友思想中,「友直」指的是正直的朋友。他也曾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朋友就像是一面和我們形影不離的鏡子,時刻提醒和反射出我們需要改進的地方。可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同行中,其中必有一位是在某些範疇內比自己優勝的。以此可見,朋友也是我們的老師,而老師則需要言傳身教。自二零一七年起,有媒體整理了貪官落馬後的懺悔錄,其中被披露的二十二名違法者將交友不慎歸於自己腐敗的原因之一,所佔比例高達五十四至五十五的百分比。由此,當身邊的朋友誤入歧途時,自己也會在旁耳濡目染的例子是司空見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學習不單單只是建立在語言之上,行為方面更是重中之重。人們都是群居動物,無法遠離團體,也難免不會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當身邊是一群吃喝嫖賭的狐朋狗友時,自身無論如何暗示自己要「克己復禮為仁」,最終也定是難逃被「近墨者黑」的下場。以此可見,擁有一群剛正不阿的益友對於人生是有著怎樣的重要性。

    有人認為今非昔比,現今社會的交友方式與往日已是大不相同,所以結交見多識廣的朋友也不能夠擔保我們就能夠不「孤陋寡聞」。古時候,科技和通訊並不如現今如此發達,朋友之間只能夠靠書信往來和以馬車代步到偏遠的朋友家,所以導致人們分外珍惜能夠面會的時光。在他們的聚會上,國家大事和人生哲學成了探討的主要問題;反觀如今的生活,通訊方便、交通無阻,隨時隨地就可以與朋友交流或者約會,這也讓朋友之間的溝通不能像古人一般「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往往在聚會上的話題都只是吃喝玩樂。即便如此,我們亦不能夠否定「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的交友思想。其實,作為朋友的本身要素就是「友諒」,因為有了感情的聯繫,所以彼此之間也會給對方多一份信賴和體諒。益友能夠在我們一時糊塗犯下錯誤之時給我們原諒和鼓勵,也會在我們因失足而躊躇不前時用他們的力量使我們奮進,更會替我們保守所傾訴的心事。以此可見,孔子所言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真真切切地反映在了我們的生活中。

    總括而言,現今的科技和資訊雖是發達,但結識益友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謂益友就是我們能夠從他身上學習到優良的品德和更多的見聞,以此令自己審視自身從而獲得更大的進步或者養成更高尚的品德。但可謂世事有 正必有反,我們在認識朋友渠道眾多的新世紀,認識損友的途徑也隨之增加。這些朋友對於我們的生活非但沒有幫助,反而會帶來負面的效果。因此,在找尋人生之旅的夥伴時,我們要謹記「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的交友之道,才能令我們真正的倖免成為孤陋寡聞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