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在現今的學習生活中,你是否同意「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試談談你的看法。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25/05/2021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這句說話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只是無稽之談。普遍現代人認為成功要有天分、要有資本,就如著名鋼琴家郎朗的成功是靠他小時候被發掘的的彈鋼琴天分、喬安娜·羅琳的成就是源於她天生的寫作天分等等。或許每人對達到自己目標的方法都各有不一,但只要對屬於自己定下成功有熱切的渴求,後天的努力就只是達到成功的階梯,而不是為了完成目標而背負起的壓力。安逸自在從來不是追求成功的方式,過生活不發奮圖強,不挑戰自己,無庸置疑只會令自己一無是處。
 
  蘇樺偉是拿過眾多世界冠軍的香港「神奇小子」,天生患上痙攣沒有擊敗他對參與跑步運動的興趣,反而推進他一度破了T36級二百米世界紀錄。蘇樺偉從一位從小患上痙攣和黃疸病的殘疾人士到成為代表香港的傷健運動員認真訓練付出了多少努力?十五歲的蘇樺偉在亞特蘭大殘奧會接力賽事中取得金牌後領悟到「原來努力訓練就可以達到目標」,之後他幾乎每天到運動場密集訓練,為的就是去參加悉尼奧運。蘇樺偉從基本的體能培訓到專業的運動員訓練,在運動場中度過了多少個日夜、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才成就了現在的「神奇小子」?相信就算是他的教練、家人甚至是他本人也數不清了。
 
    相反,拿古代的江淹作對比,他做了大官後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不再研討寫作詩歌。他從一開始妙筆生花的文人,到一個字也寫不出的庸人,只是缺少了他對寫作所作出的追求和努力。如果江淹一直保留對寫作的熱誠和好學,就可能可以寫完「赤縣經」留存後世,而不是只是留下充滿調刺味道的「江郎才盡」四字予後世人「鑒賞」。
 
  天生與其他人能力中的差異根本不是一個逃避發奮圖強的借口,有什麼原因要你在最能吃苦的時候選擇安逸過生活,將本應追求是生命的意義—成就拋諸腦後?有什麼能力上的不足不可以以後天的辛勞彌補?假如你說不努力就一定會失敗嗎?雖然答案不是肯定的,但不努力的人原本就渙散,又有何資格談論成功二字?如果像方仲永那樣小時了了,長大了就一定有好的生活嗎?或許每個人認為和追求的成就都不一樣,但如果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達成的目標,也就不可以算作成功了。
  
  當今學生接受規劃着的教育,有人努力,亦有人選擇安逸的過着求學生活。沒人知道兩者會否後悔求學時所作的決定,但當他們發現現在刻苦學習而吸收的知識對自己的人生或內涵是多麼重要。在學習生活中,天資聰慧的會不斷增加自己的學海精益求精、資質平庸的人會努力學習各式各樣的知識,以求增值自己,不做一無是處的人。而真正愚蠢的人會過着自在舒適的生活,一丁點辛勤也不能從他的人生看到,只有到成長後才看到被塵封着的人生後悔着人生那一小段時間的安逸。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是成就的一大關鍵,辛勤使人進步;相反,則讓人退步。學習時錯過的機會未必會在以後的生活中出現。人的一生這麼長,又何必因小失大呢?學習中短暫和適時的「不自在」也必定會令以後的日子更「自在」。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