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才子的自述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16/08/2020

「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雖然是老生常談,不過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深深感受到學習的重要性,而且不禁為自己才疏學淺、感到非常非常慚愧。起初,我就連作者龔鵬程也不曾聽說過,可見我過往猶如井底的青蛙,從沒好好見識過這位傳奇的台灣學者。他自稱「異類」,而我就此有兩點感悟:異類是怎麼煉成的,及異類於己於人的處世之道。

先談龔鵬程先生從貧窮少年進化到異類的過程。首要條件是學富五車,透過廣泛及深入的閱讀,獲取海量的知識。他小時候讀孟子,隨著年齡漸長,自己發掘李宗吾的《厚黑學》,初中已學易卜。大學時代的龔,置身於圖書館簡直是如獲至寶,據他所說,「日夕搜尋於其中」,於是閱讀章太炎《國故論衡》《菿漢微言》《齊物論釋》等書。他讀書之廣、之細,亦令人欽佩。比如巴壺天的《玄廬剩稿》、明王士性的《廣志繹》,連為這本書作序的湯教授亦直言:「有些還是我這次讀他的《四十自述》才知道原來還有這樣一本書。」更甚,他閱讀的詩集史料,有些從未被學界發現使用,《樊樊山集》便是一例,他便宛如開荒牛,研讀這些不獲重視、乏人研究的書目。龔鵬程學識淵博、超越眾人,於此可見一斑。我本來認為自己閱讀亦算廣泛,各方面均有涉獵,憑藉數月的堅持讀完了《史記》(第一次讀古書),不過一比之下,龔鵬程才稱得上是大學者,而我那是多麼遜色啊!我只能以此自勉。我發現,由於龔讀書近乎無人能及之境,我們憑著凡人的知識,自然覺得他是出人也遠矣的「異類」。

其次,成為異類的條件是不斷提出質疑,汲取前人知識,將之轉化為自己的學識,深化所學,才不致流於只懂拾人牙慧的泛泛之輩。例如傳統學界,如著名學者傅斯年、屈萬里,一般認為孔子是首先提倡「仁」的人,孟子時代才開始連稱「仁義」。龔鵬程則運說自己「舉了一大堆反證來辯駁」,如《說文》、《呂氏春秋》、《墨子》,印證「仁」一字在孔子以前已有。他運用所學,另闢蹊徑,許多主張都與大眾說法迴異,比如老子姓老、儒道同源,質疑徐復觀對於《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又反駁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對中國文化的見解。最具代表性的,也許要算他批判大學的師承系統,直斥師生倫理之非(使學生受不公平待遇),提出改以知識理性為依歸,發展方法論。這種叛逆行為,質疑傳統制度,令作者「一個人面對所有中文學界,其勢甚孤,但氣很壯、理也很直」。推翻前人不合理的思想,固然令龔鵬程成為異類,但他的質疑之所以有理有據,乃是因為他治學嚴謹,學識豐富。他以自己所學為根基,超越前人,比世人走前一步,於是發展出這種異端精神。異類是怎麼煉成的?讀書,及質疑。

龔鵬程成長過程中,學問日漸增加,異端越發明顯,令他變得自負。向來我們總是表揚某某才學出眾而能保持謙虛,但我們必須承認,這些人確實有資格驕傲。龔鵬程初中識點易卜雜學、江湖秘術,因此憤世嫉俗,「以此自喜」。同時,他多次強調自己「以能讀古書寫古文自矜」。他努力讓自己成為「時代的異端,不苟同於塵俗」,而他直言自己「喜歡成為時代的異議者」。對於自己異於常人,他「也不因此而憂傷,更不想掩飾我的面目」。這樣自傲自大、桀驁不馴的態度,讀來令我驚詫,詫異這個人竟然如此自負。不過想深一層,他的驕傲因著學問超卓而有了基礎,並非妄自尊大,相較癡人自詡天下第一才子,龔鵬程的自負引起的反感較少。再者,他沒有驕傲得對人作出人身攻擊,反而主動發展自己的異端,用於治學,寫論文做研究,可謂對學術界有積極作為。在有資格、有貢獻的前提下,一個人身為異類而自負,我認為是無可厚非的。凡人如我,也許只能嘗試理解這種處世態度,自己卻不可任意模仿,畢竟我還是學識鄙陋。

話雖如此,人終究是群體動物。鋒利的石塊匯集起來,只會彼此刺傷,必須相互磨合方能好好相處。同理,龔鵬程發現要在人類社會中立足,就不能任由自己的異端恣意發展,切忌過於鋒芒畢露。他身為異類,被批評為少不更事、不通人情世故,得罪師長無數。於是,第一,他從朋友身上學習。例如受林安梧影響對民俗學產生興趣,學蔡英俊喝咖啡及其生活情調,他說:「這些事情與道理,不是書本上可看得到的。需要交往,須有感通。」可見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亦適用於才子身上。做人還須不斷向身邊人學習,不能完全抽離俗世,每刻擺出一副唯我獨尊的態度。第二,他從老師身上學習。龔鵬程進入大學秘書處,跟申白兩位老師共事,修改族譜,「對辦事有點起碼的章法與責任感」,「學會了對人的尊重」,其實在磨練他的心性,學會工作應有的態度,有助日後應付公務,處理妥善。段段經歷使他適應社會,亦讓我明白到,原來所謂的「異類」也需要從他人身上學習,躲不過妥協的命運。至於我自己,涉世未深,經驗尚淺,不敢說自己已盡得處世之道,只好學龔鵬程般,在跌跌碰碰之中慢慢學習。

不過,龔與我不同:他治學超越常人,歸為異類,我暫只能算是庸人。他放下異端、妥協處世的姿態固然可嘉,但我更欣賞他的特立獨行。他視師大國文研究所六載的時光,為生命之轉捩點:「始則驚異,已而惶惶,繼而憤懣,格諸理事,漸能釋然,而終本性情,歸於價值之選擇,確乎不疑,復返於逆俗」。這正體現人生會經歷三次成長: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的局限,進而適應這個世界;回歸原始,擁抱最真實的自我。龔鵬程的特立獨行、不可一世,並非出於單純的無知,而是入世後始發現本來的面貌更適合自己,復歸於異端,可見他已臻最高境界。

看完這本書,意識到原來世上有這麼一個人,不過四十歲,做學問已出神入化,被譽為「天下第一才子」。他雖然是異類但值得我們學習,而自己過往全然不知他的存在,如何不慚愧?還是那句,只能以此自勉。

作者簡介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