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謙虛與自信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15/08/2020

  謙虛是什麼?謙虛就是虛心學習和接受別人的意見,並且不自滿。那自信又是什麼?自信就是一種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的感覺。我們做人處事應謙虛和自信兼備,才能踏上成功之路。


  謙虛的人會虛心接納別人的批評,從而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並且做出改善。這樣令他們不斷進步和提升自身的品格,並增加他們成功的機率。唐太宗在位時不像其他皇帝,懲罰一些批評自己的臣子,反而虛心納諫,廣開言路,鼓勵臣子直言進諫。在唐太宗的臣子中,魏徵最敢於直言進諫。魏徵曾進諫三千多次,每一次發現唐太宗的錯處,就會直斥其非。而唐太宗每一次都會作出改善,並且十分重用魏徵。唐太宗更說過:「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意思是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與不對。由此可見,唐太宗是一個十分謙虛的人。唐太宗謙虛的品格助他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的太平盛世—貞觀之治。這段歷史令我們明白到謙虛可以令人不斷進步,踏上成功之路。


  另一方面,自信的人因為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並將自信化為動力,所以便可以更勇敢地面對不同的困難和挑戰,不會退縮。如果一個人沒有自信,他就會在遇到困難時很容易放棄。這些人沒有動力繼續做事,就像一輛汽車沒有汽油便不能前行一樣,不會成功。晚清時期,革命黨發動武昌起義。武昌的新軍攻擊總督府,把總督瑞徵嚇得落慌而逃。後來,歷史學家證實其實瑞徵是有能力阻止和鎮壓起義的。但瑞徵因為沒有自信,所以逃走,令武昌起義成功。由此可見,缺乏自信會更容易導致失敗。


  有些人認為,俗語有云:「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似乎在說明自信和謙虛是沒可能並存的。這個說法其實是不對的,因為俗語裏的“滿”是指自大,但充滿自信並不代表自大。自信是指一個人非常了解自己的實力,因此相信自己有足夠能力做事。另一方面,自大是指一個人誇大了自己的實力,自以為能把事情處理妥當。因此,自信和自大是有分別的。我們做人處事要謙虛和自信兼備,並在適當的時候表現出來。例如作為一個領袖,他要虛心地接納其他人的意見和批評,從而發現自己的不足,並改善領導方案。與此同時,他在面對困難時要對自己和他的團隊有信心,這樣不但能提高團隊的士氣,還能促使領袖帶領他的團隊闖過難關,走向成功之路。


  謙虛和自信都是我們應有的處事態度,兩者並沒有衝突。因此,我們要時刻謙虛和自信兼備,才能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