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精選 

讀《追風箏的孩子》有感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13/08/2020
作者用第一人稱的方式,讓讀者跟隨著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經歷,由童年到成年,十分細膩的刻畫了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讓讀者如同身立其中。作者用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寫出了在童年風箏比賽過後的那場暴力事件后,阿米爾對自己的悔恨和對哈桑的複雜感情,而阿米爾在拉辛汗的勸導下,再次去往家鄉,歷經困苦,將侄兒索拉博帶離“地獄”,而阿米爾也在這艱難的過程中消除了自己的心魔。全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哈桑所説的‘爲你,千千萬萬遍。’,這仿佛一條繩子,將全文串聯起來。作者透過這個溫暖又悲慘的故事,在阿富汗和美國兩個完全不同的背景下,談論了哈桑忠堅純真的友情,父親外剛内柔的親情,索拉雅美好的愛情,更有關於種族,政治,人權的思考。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而這本書便是細説了阿米爾在背叛了自己的友誼后,被重新救贖的故事。

    首先,作者談論了人性的背叛與救贖,由阿米爾與哈桑的故事可以看出,阿米爾在背叛了哈桑后,活在悔恨中,而在二十年後找到了自己贖罪的路途,他終於在二十年後,丟棄了懦弱,從塔利班手中奪回索拉博,他終於不再是父親口中那個懦弱的男孩。     

    再者,作者談論了關於親情,家長對於孩子的期望。文中,拉辛汗對阿米爾的父親說:“孩子又不是圖畫練習冊,你不能光顧著凃上自己喜歡的色彩。”,我認同作者的見解。“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現代講求獨立自主,但也有不少“傳統父母”仍然會過於干涉孩子的選擇,像是阿米爾的父親,爲了讓阿米爾像他一樣“男子氣”,帶他去看血腥殘忍的比賽,不認同他的寫作愛好,我認爲,這樣不但不會改變孩子的想法,還會使孩子變得厭惡自己,在貶低下變得不自信,懦弱。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父母就是子女最親近的導師,引導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賦。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擁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想法,如果父母强行給孩子加上自己的思想,操控孩子,讓孩子成為父母的影子或是父母的傀儡,是完完全全錯誤的行爲。文中,阿米爾的父親雖然對阿米爾的性格感到失望,但他在阿米爾讀大學選專業時并沒有過多的干涉,還是讓阿米爾選擇了可以走向作家的路。阿米爾也有更多機會去思考自己的未來,去自己做一些決定。 所以,我同意作者認爲父母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子女的身上的見解。

     然後,作者還談論了關於種族地位,政治等問題,阿富汗的種族階級觀念極重,就算是阿米爾與哈桑是最親密的同伴,阿米爾也不止一次地想過“他只是個哈扎拉人,不是嗎?”,這説明了阿米爾認爲哈桑是僕人家的孩子,而且是哈拉扎人,他有著與生俱來的民族優越感和等級階級觀念。而這個觀念也使得塔利班對哈拉扎人進行了種族大清洗,導致了無數悲劇。且歷史背景也真實的描繪在讀者眼前,陰暗的阿富汗和有著“自由空氣”的美國相對比,顯得處在政治混亂的阿富汗更加悲慘。我認爲這些是我應該關心的。文中,當時阿富汗的哈拉扎人被視爲草芥和低下的,阿塞夫畸形的認知和極端的思想,讓他成爲了塔利班的一員,對哈拉扎人進行了種族清洗,這無疑是殘忍的。但在這個時代,種族歧視仍然存在,并且從不會消失。而當代新青年應當做的就是在做好自己時,可以影響身邊人的看法,待人友善,知道人人平等的道理,明白人無高低之分。生活在沒有戰亂的國家,不會經歷飢餓,衣不遮躰,無家可歸,令人絕望的感受讓我十分慶幸。在文中,阿米爾再次回到家鄉,看到有人賣掉自己的一條腿換錢養家,街上滿目蒼夷,童年的景象都被戰爭給破壞得只剩下蒼涼。戰爭還在發生,只是經歷的不是我們。萬不可生在福中不知福,當我們有能力時,身爲世界公民的我們,更應該付出自己的一分力去幫助戰亂國家的人們。以此爲目標,卻不以此為終點。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