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精選 

《一本讀懂中國文學史》閱讀報告

作者: 陳臻誼-dgs-181005 最後更新: 16/04/2020

      我經常聽老師說,認識文學史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起定錨作用,特別是閱讀文學作品時能了解其中的內涵。雖然潘步釗先生已經盡其所能以淺白的文字和精煉的內容向讀者介紹中國文學史,但作為一位文學入門者,我還是感到有些吃力。即使如此,經過多番咀嚼和沈澱,我對欣賞文學作品也略懂一二了。

      首先,我會從書本的寫作方式論述。這本書的一大好處便是講解時代背景對文人創作的影響和評論他們的寫作風格時,不時會引用作品選段實際展示給讀者,讓潘步釗先生的「史觀」不那麼虛無飄渺,文學也更立體化。這十分重要,因為我個人認為「史觀」是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角度是令一本書獨特新穎的要素,可以開拓讀者視野,甚至令他們對這個題材生興趣。因此,此書除了是歸納華夏三千年的文學史書,我也把它當作一本文學作品鑑賞書籍,為我設立一個欣賞文學的合適角度。

      讀過此書,我領悟到欣賞中國文學有兩大關鍵,其一是要明白作者的創作背景。不認識南唐李後主之身世,又怎樣領略「無言獨上西樓」表達的孤寂與悽惋?如果元朝讀書人有崇高的地位,他們又怎會流落市井,與伶人為伍,令雜劇如此興盛?作者的生平背景是他寫作理念的源頭,不可不重視。

      瞭解了作品的創作背景,剩下的是與作者心靈上的交流和共鳴,則是第二項——學會如何設身處地,投入古人的心境。寫出好詞好句的文人,際遇大多鬱鬱不得志或人生坎坷,因此他們心中鬱結苦悶,也合乎情理。明白這種感情,理解李白「人生再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思想出路和蘇軾「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擔憂,也就不難了。

      創作背景除了對領略文學作品的抒情部分有關,還會形成作品中一些特點。例如章回小說其實來自宋元說話,而由於講故事是說話人謀生的技能,為了吸引聽眾,故事都會分開很多次來說。另外,因為文字獄等不能批評當朝王官權貴的現象,才冒生借古事諷刺當代——即是借古說今這種常見的寫作手法。

      讀文學史,並不是立志成為大文豪的人獨享的權利,其實是所有學語文的人應盡的本份。對中國文學不太感興趣不要緊,但作為寫中文、講中文、看中文的中國人,聽說過《帝女花》、《赤壁懷古》、《阿Q正傳》等經典作品是最基本的,我們更應視文學史為常識。這本書於我比較困難,可是有時間和興趣的人,不妨一覽此書;別辜負潘步釗先生這位從事「文學教育」的有心人,探究中國文學世界的奧妙吧!



作者簡介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