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張愛玲《秧歌》有感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08/04/2020

在土改的時代,由於共產黨的政策出錯,人民簪蒿席草、食不糊口,然而在高壓統治下,人們怨時節怨老天,卻獨獨不敢講黨的半點是非,而這種盲目尊崇的行為在當時形成了一股風潮——人們甘心捱餓,也要對黨派下來的「同志」俯首稱臣,為黨搖旗吶喊。

 然而哪裏有人喜歡穿破衫、吃殘羹?只是心中對黨的不滿不敢明言罷了。唯有暗暗盼望有天「老天開眼」,好懲罰那些自以為是的高官。終於有天粮倉起火,村民心中藏著幸災樂禍的味兒,定定站在遠處看那火光熊熊。為何如此?只是與其看自己粒粒皆辛的粮被貪婪的高官吞噬,倒不如叫那烈火將它燒成灰燼,讓領導階層也嘗嘗餓肚子的滋味!將人民迫害至此,最後竟孕育出了「魚死網破」的心態,實在教人唏噓。
孔子所雲:「苛政猛如虎。」,我卻以為,虎不飢尚不吃人,苛政卻隨時隨地噬人骨血於無形,所以這苛政,是比那虎更猛更兇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偶爾也會有同志幡然悔悟:「我們怎能夠殘殺自己的老百姓呢?」可惜在當時,擁有這種想法已是越軌之舉,更何況貫徹落實想法、提出改革?書中王同志曾一時清醒,可惜,汲汲於功名利祿的他最終不捨榮華富貴,選擇繼續壓榨老百姓,讀者怒其不爭也只能徒嘆!我遽然想起愛國詩人聞一多的詩句:「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可是,在這溷濁世道,誰又願做那一縷清風呢?

 金根願做。他固執擇善、敢怒敢言,為著心中的公義反抗,被套上「反革命」的帽子也在所不惜。只是這樣一個鐵漢心中也存柔情,心尖上那一點柔軟便留給了妻子阿香,最終為保護她,金根毅然赴死,其悲壯實在叫人佩服。但轉念一想,就憑金根那路見不平的性格,若叫他眼睜睜看那烏雲蔽日,反而更是生不如死。一了百了,於他而言,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不論是在風雨飄搖、山河零落之亂世;抑或國泰民安、河晏海清之盛世,我們均需一群敢於作為的年輕人,似戰士、似金根,不懼強權、不畏生死地站出來做國家的脊梁,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