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01/12/2019

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受著忠君愛國及絕對服從權威的性格和文化影響,對與自己無關的事物,採取不聞不問、視若無睹、不理不睬的態度。古代的中國以農業發展和經濟發展為國家基礎。統治者將民眾分了不同的工種,分為士人、官員、農民,就是為了減少職業流動性,人民可以專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各司其職,以穩固自身政權需要。

 

但時至今天的社會,社會快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各行各業都十分重視個人的創意力。在民主的社會中,施政者亦極其重視民眾對政策的建議。古人說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正確的人生態度嗎?答案必然不是。我認為在古與今「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態度也不適用。

 

「在其位」指的是某人擔任單一的職位;「謀其政」是指某人不是身於其位也參與其位的事務,即「不在其位而謀其政」。這一種態度無論是在古與今都是對穩定政權有一定的重要性。古代歷史例子為例,戰國時代趙國的宦官令繆賢向趙惠文王舉薦了門客藺相如,他這一個舉動成就了一代的明相;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寫了《出師表》向殿下舉薦侍郎敦攸之、費禕、董允,亦提醒陛下要「光先帝德」;蘇洵的《六國論》提醒北宋的當政者不要再給金帛予外族,以增外族的氣焰,步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前例。這些人物都正正是「不在其位而謀其政」的例子,可見其態度對國家的政權穩定有一定的重要性。

 

在現今社會方面,政府也會重視市民對施政的意見,以令到施政更加貼近民意,滿足民眾的需要,例如公眾諮詢。若果我們對政策有不滿和不同的意見,也可以寫信或電郵給予各部門跟進。其次是政府也曾多次以廣告形式向年滿十八歲的青年宣傳登記做選民的好處,以保障民眾有選舉議員的權利。不只是在社會上,在學校中,校方也會在學生會的幫助下了解同學們對學校活動、設備、政策上的建議,以全面了解同學們的需求,持續發展學校,為同學們帶來更舒適的學習環境。因此亦可見「不在其位而謀其政」可以在學校和政府施政中帶來好處。

 

相反,若果在古代與現今社會民眾保持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態度的話,便會不利社會在民生、政治、人才上的發展和國家在外交的發展。

 

在古代的政治上,君主會因這種態度而權力過大、壟斷朝政,只顧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人民的利益。百官也只是安守本分,定時向君主報告社會的事務和建議,也不會提醒君主要以民為本,「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及限制君主的權力。在這種態度下,皇帝和政府部門都會互相推卸責任,對民眾的利益視若無睹。而在社會中,農民、工人、商人、官員各司其職,不隨意僭越其他事務,即使面對不平等、對施政有建議也不作聲,會令當權者無法知道施政上的不足,造成惡性循環。以及他們的利益不受重視,亦令到政治效能感下降,社會容易撕裂。就例如中國的鴉片戰爭,英國軍艦攻打大沽炮台,當地民眾還歡天喜地迎接英國軍艦。這個現象可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社會風氣會影響國家的穩定。

 

在外交上,由於中國受「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社會風氣影響,對與自己無關的事物,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因此在清朝時候,清朝君主輕視對外貿易,從不主動關心外交事務。清朝以「天朝上國」自居,視海外諸國為「蠻夷」,又以「朝貢制度」處理對外關係。在朝貢制度下,中國是宗主的關係,而外國便是藩屬國的關係,因此由外國派來請求訂約通商的專使,都被清朝視為朝貢乞恩的使臣。而外國抱著平等外交的觀念,認為國家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對方,可以互派大使,締結條約,所以在外交上和中國屢起紛爭。及至清朝禁煙和林維喜事件,英國對中國開戰,造成了中英鴉片戰爭。

 

在中國流行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社會風氣令中國人對外國貿易抱有事不關己的態度,因此沒有學習以正確的態度認真對待貿易和認識外國交易知識,引致了雙方衝突的關鍵原因。

 

不幸的是,鴉片戰爭後中國簽訂了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這份條約訂定英國享有片面最惠國待遇。由於中國自視天朝大國的心態,對外貿易亦抱著高傲的姿態,因此沒有學習國際上交易的知識。中國政府和官員都不知道最惠國待遇是雙向的,即是中國給予最惠國待遇於英國,同樣地中國亦可以享有最惠國待遇在英國交易。中國政府和官員還沾沾自喜,以為外交成功。其實實際上他們犧牲了國家主權,帶來不少社會影響。

 

此例一開,各國爭相要求中國給予他們同樣的待遇,最後列強皆成為「最惠國」。當遇上中外衝突,列強就會抱著觀望態度,坐等分攤利益,形成各國聯合侵迫中國的局面。戰爭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社會風氣削弱了中國的外交和軍事實力,亦揭示了中國在軍事上的脆弱,在鴉片戰爭之後被列強任意欺負,這種態度亦是導致清朝覆亡的間接原因。

 

其次,中國有不少的人才,包括諸葛亮、范仲淹、康有為、梁啟超、孔子等。他們都是在不同的學說上和發現上取得成就的。以梁啟超為例子,他是清末民初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在百日維新失敗後,他逃到日本,在《清議報》、《新民叢報》中代表批評清朝弊政的文章,並介紹歐美的自然科學和社會政治學說,令當時清朝民眾對西方的認識更深。他把西方的民主、獨立、人權、自由的思想介紹到中國,知識分子深受到西方思想啟迪,期望中國也能成為一個民主國家,因而投身革命運動,以推翻滿清政府。

 

又以諸葛亮為例子,他是三國蜀漢丞相,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和散文家。基於在「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態度下,若果諸葛亮只是專心在軍事上的發展,相信他亦不會有如此多的成就。試想想看,如果梁啟超只是專心在文學上的發展,而沒有理會政治,也許現在的我們還是被滿清政府統治。試想想看,如果所有人才都已「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態度為人生觀,我相信中國將會少了不同的發現和學說,對中國的文化和持續發展帶來重大損失。

 

同樣,在現今社會,「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態度也會影響民生、人在、政治上的發展。在政治發展上,政府可能會只顧個人利益而忽略他人利益。在社會中,政府部門各司其職,只理會自身事務而忽略民眾的需要和訴求,互相推卸責任,各自為政。就比如2016年的香港全城清潔,政府部門因「分工太細」而毫無成效。如在水塘範圍的垃圾由食環署、漁護處、水務署負責,結果三大部門都不願清除垃圾;具有生態價值的東龍洲有大量垃圾飄浮該島,為海事處、漁護署、食環署互相「禮讓」,最後要自願團體和當地居民清理垃圾。三大部門都被市民和立法會議員怒斥。

 

若果社會上大家都「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對事不關己的事件予以不瞅不睬,不聞不問的態度,人們便會欠缺了身份與崗位、責任與承擔的重要品德情意,在政治上政府也會民心盡失。

 

在人才的發展上,世界也有不同的人才。以愛迪生為例,他是一名美國的發明家、企業家、科學家。他一生發明了不少東西,造福人群,包括留聲機、電燈、攝影機、直路電力系統等。若果愛迪生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為人生觀,專注發展他在科學上的成就,我相信愛迪生將無法發明電燈、攝影機等偉大發明。愛迪生也無法得到如此驕人的成就。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會阻礙政治、人才的發展。

 

之後,在古代與現今,「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社會之間沒有被應用。以唐太宗為例子,唐太宗用人唯才,用人不計恩怨和出身,因此貞觀一朝人才濟濟。如太宗任用善於策劃的房玄齡、果敢決斷的杜如晦為宰相、重用敢言直諫的魏徵、王珪為諫官;派遣驍勇善戰的李靖、李勣、尉遲敬德為將軍。羣臣中有太宗的親戚、故友,也有太宗昔日的仇敵,他們只要有才能都會受到重用,太宗用人「不論親仇、為才是用」。唐太宗曾說過:「天下英才盡入吾彀中矣!」可見唐太宗選用賢能,開創了貞觀之治。在古代,君主的工作只是處理政務,而唐太宗卻做了額外的工作,用人唯才,可見他並沒有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作自己的人生觀。

 

以孔子為例子,孔子是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和哲學家,曾在齊國擔任官府要職。在三十歲時,孔子打破只有貴族才能讀書的規定,開辦私塾。只要有心求學,帶上「束脩」,即是十條肉乾,不分貴賤都可以入孔子門下。在五十一歲時,孔子先後擔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在外交和內政上都頗有成就。之後,因為魯國的君主不上朝聽政,令孔子失望,於是帶領弟子離開魯國。在十四年後,孔子才返回魯國,仍投身教育賢才和整理古藉的工作。他的一生弟子多達三千餘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被後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以上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孔子並沒有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作為自己的人生觀,他既是官員又是教育家。可以看到古代中也不適用「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態度。

 

在現今社會來說,身為學生的我們作例子,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角度來說,學生的責任是學習而不應隨意僭越其他職責,這種行為學校是不鼓勵的。

 

大家身為學生的時候,有沒有曾經試過主動為老師拿作業到教員室、在上課時候,老師還沒有到課室而主動幫老師開電腦、擦白板而受到讚賞呢?除此之外,同學還曾試過在學校看到垃圾而主動拾起,被他人欣賞嗎?這些正正就是「不在其位而謀其政」的例子。其次,學校還鼓勵同學們在學校以外的時間,主動報名做義工,以多關心社會中的基層人士。這些行動都是與學生學習的責任不同。可見在學校中,學校鼓勵同學們「不在其位而謀其政」,因此「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適合於現今社會。

 

有人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態度有利同學們在學業中發展,在學業上發揮所長,將來畢業後可作社會的橋樑。」但我不同意。

 

同學們的發展是要在身心發展的,而不是只是單單在學術上的發展,還要追求德智體群美的全人發展,才有利其身心健康。在學習上,同學亦要學習義利之辨、是非之分、責任與承擔、品德情誼的文化和日常知識。相反,若果同學們只顧學習而忽略對他人的關心,社會便會變得冷漠,更加沒有人情味,人們也不會快樂。

 

除此之外,若果同學們都抱有安守本分,不願意額外付出的心態,相信大家在工作上也無法同心協力,欠缺團體合作精神,和組員無法一起完成工作。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士及共產主義戰士雷鋒曾經說過:「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裡才永遠不會乾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團結就是力量。不論是學校、社會還是公司,他們都是整體,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同心協力完成工作,貢獻和回饋社會、學校和公司。倘若每個人都不願意付出,就會成了一盤散沙,無法建起萬丈高樓。達爾文的《進化論》提及過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若果同學們抱有事不關己的態度,相信在這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之下,將無法生存。

 

總括來說,百家之所以爭鳴,百花之所以齊放,正正是「不在其位而謀其政」的社會氣氛,有利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有一定的幫助。社會是一個整體,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正正是因為某些人額外的付出,才可讓我們的社會不斷進步,不斷革新,邁向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