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鄭屋古墓一天遊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15/11/2019

今天放學後,中國歷史科老師——許老師帶同學們去了李鄭屋漢墓,參觀裏面的古墓和文物。這一次的參觀令我們增益不少,更加了解東漢時期的陪葬品、銘文的字體和不同的出土文物。


今天放學後,許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乘搭702巴士在宇宙商場下車,步行大約四分鐘便到了李鄭屋古墓。李鄭屋漢墓是免費入場參觀的。我們 一進去,便看到了不同的出土文物,包括有雙耳陶罐連蓋的貯藏器、陶鼎連蓋的炊煮器、雙耳陶提壺連蓋的貯藏器等。這些都是在漢墓出土的陶器和青銅器,在漢墓中出土的文物共有五十八件。陶器分為炊煮器、飲食器、貯藏器、模型四種。墓中並沒有人骨,只有陶器和青銅器,青銅器包括碗、盆、鈴、鏡及器物殘件,共有八件。


古墓的年代屬東漢時期,是在公元25至220年,距今約二千年。在結構及器物方面,十字形穹藏頂漢墓在東漢時期相當流行,而在古墓的陶卮、陶溫酒尊、陶鼎、陶𣁽、貯藏器都是民間常用的陶器,陶器的功能十分多樣化。一套四件的陶製模型一屋、倉、井及灶,更加是東漢時期陪葬品的常見組合。古墓的結構簡單,墓磚側面有印製文字或花紋。花紋以菱形及輪形構成的圖案為主,亦有簡單動物形象圖案,共有十多種。墓磚的文字包括「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曆」及「薜師」。墓磚銘文「大吉番禺」寓意祈福番禺縣大吉大利;「番禺大治曆」寓意祈福番禺縣長治久安。墓磚還刻有魚文、龍紋、模印紋飾的花紋,是當時墓磚最受歡迎的圖案。古墓由前、後、左、右四個墓室及一條羡道組成。羡道是墓室的入口通道,在發現時已損壞,因此無法了解當時封墓的情況。


李鄭屋古墓是在1955年8月,在深水埗徒置大廈工程施工期間無意中發現的。隨後由前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率領工人、該後師生及其他工務局人員發掘。由於古墓在李鄭屋區發現,因而命名為「李鄭屋漢墓」。


我們在李鄭屋漢墓參觀了一小時三十分,便要離開了。這一次和老師、同學們的參觀真令我獲益不少,更加令我了解更多有關東漢時期的資料及古墓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