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在人為(荀子)觀後感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01/09/2019

在這個短篇影片中,提及了在中國思想史上,較早出現的人性論————荀子的「性惡論」。我認為荀子和其他哲學家有著不同對「性」的定義。荀子所講述的「性」,專指人性本能,人類動物的欲望和野性。

荀子認為如果一個人在後天沒有被管束教導,而是「順著」他的本性走下去,就會落入爭奪,殘賊淫亂的「惡」。而所謂的「性」就是指人對自然生理的慾望和物質生活的欲求,人為獲得這些欲求而採取的不符合道德規範和行為標準的實踐活動就是「惡」。

相較孔子等提出仁,義,禮和孟子的「性本善」論,荀子的理論更貼合現實世界,因為面對人心險惡的社會,至美重要的是對社會秩序、法治的要求,從而體現人的真正意義,而不是活在理想世界的理論中。

    針對「人性本惡」的理論中,荀子提出人為地改善人性的兩種方法:一是師法,二是禮義。簡單來說一是向聖人學習,二是建立禮制。我十分認同荀子建立客觀禮制來改善,管制人性。不但能在治國時,帶出平定四分,易於管治的好處,還能在不察覺的情況下改善人的惡本性。

我認為荀子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的學問淵博,繼承了前期的儒家思想,又吸收了各大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其中的理論更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而「性惡論」的提倡,也是淵於春秋時代軍伐亂戰而產生。

這個教育影片在講解「性惡論」的同時,能巧妙的帶出鮮明的主題,更是善於運用比喻,讓人更容易瞭解荀子理論中的複雜深奧之處。言簡意賅,字裏橫間中透出荀子獨特的解說風格。

我深信人生下來就有喜歡財利之心,妒忌憎恨的心理,所以我們更需要君子們對臣民的教化,需要用禮儀法度和道德規範的引導。以法治理社會,讓人們被法律約束,在人性的善和惡中拿出平衡點,才能令社會時刻都洋溢著祥和的氣氛。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