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電視-善在人為(荀子選讀)看後感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25/08/2019

這個暑假,我觀看了中三級中國語文科的教育電視—《善在人為(荀子選讀)》。資源介紹荀子的生平、人性論;施行禮治、修己、治國等方面的學說,以及他的著作及地位。此資源讓學生在平日上課認識古文部分字詞的意義和用法之餘,更了解中華的傳統儒家思想及文化。


看此教育電視前,先想到的是我對其有淺淺的認識儒家思想,荀子師承儒家學派,但他卻提出了與儒家思想截然不同的學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即人的本性是惡的,其所以善者,是由於作為。然而儒家學說一向主張的是「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與荀子的想法相反。


荀子會有這樣的想法,與他的出身有關。荀子名況,又稱荀卿、孫況、孫卿等,大約於公元前三百四十年在趙國出生,是為戰國後期人。戰國晚期,各國內有篡位,外有兼併、武力和權謀並施。人性的醜惡表露無遺,身於這個時代的荀子,於是提出了人的本性是邪惡的,他們的善良行為都是人為的的學說。


可是要怎麼樣才能給年一個人性本惡的人呢?荀子認為一定要有師長和法度的教化,禮儀的引導,外在的規範,然後人才會遵守禮儀法度,再加上個人的學習,才能改變一個人,達到安定太平。荀子就提出過「學不可以己」,即求學修德是不可以停止的,要點點滴滴,經年累月地積累,才有成果。


在治國方面,荀子認為只有聖人才能做君主,君主一定要做到令人民不爭不亂,和平共處。君主要重視民生,愛民如子,此為養育人民;審查德行來確定等級,衡量才能來授予官職,令各人都能承擔工作,得到與他才能相稱的職務,此為治人,才能成為一個仁君。


總括而言,這個教育電視讓我學習到更多有關中華傳統儒家思想和文化,對平日學習古詩文可以有更深的理解,令我獲益良多。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