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知己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18/08/2019
中國人有句話:「在家靠家人,在外靠朋友」,除了父母以外朋友便是我們最親的人。然而,處於現今這充斥着利己主義的社會,尋找知己可謂大海撈針。當身邊的人都戴着一副副的面具,我們如何從中找出處於燈火闌珊處的「那人」? 又是否一個「驀然回首」便能助我們尋到知己?

知己,故名思義便是那個懂得了解,賞識自己的人。知己不同於普通酒肉朋友,不僅在你快樂時與你共享愉悦,更會在你失落時與你分擔憂愁。作為知己,他們不像一般點頭之交,對你巧言令色,不會刻意討好你。相反,他們會有話直説,不會轉彎抹角,也不吝於指出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使我們反躬自省,看清我們的全貌。

而知己應否為自己兩肋插刀,上刀山下油鍋也在所不辭呢? 那麼當他們拒絕自己的要求,他們是否再也不算是知己呢? 我則認為凡事應取中庸之道,更何況交友? 世間總有些事情不可以「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履行」所謂作為知己的「責任」,比如説逃課,輟學,甚至吸煙吸毒等等。這樣,彼此的友誼才不會過於傾於其中一員身上,令大家的關係更健康。

另外,很多人往往以為知己必然要跟自己有共同的興趣、話題。的確,這些會令相處時的話題更有趣生動,但也不算是一項必然的條件,而更重要的是相類的價值觀。物以類聚,當大家擁有相若的倫理、道德觀,自然能進一步互相了解,互相包容,互相接納,進而互相體諒,互相關心,互相信任。當彼此達到這「三相」的境界,便能名符其實的掛上知己之名。

前文重於論述知己的特質,則鮮有呼應文首: 究竟怎麼才能找到知己的呢?事實上,尋找這「罕見物種」的確可以比於沙漠中找水源更難。人們往往相信「唸書時比踏上職途時更易结交到知心」、「人越大越難交到真心朋友」等等,故常為自己尚未找到所謂的知心而感到失落。可是,當人們都抱着「為了結交朋友而結交」的心態去認識朋友,很大可能的是只是結交了一群抱着相同心態的泛泛之交,更遑論知己?

要交到知己,首先便是要放下這心態,嘗試抱着平常心去看待。況且,交友這回事不像數學考卷,没有絕對的正確答案,更需要的是自己在這蒙面舞會中探索,自行探究在面具背後的是人或鬼,或許會有出乎意料的成獲!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