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精選 

《阿Q正傳》閱讀報告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18/08/2019
「白話文運動」的倡導者陳獨秀曾讚美魯迅道:「我卻以為真實的魯迅並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個人,有文學天才的人。」宏觀魯迅先生的作品,由衷佩服他的文字功力。他常以辛辣的言辭,幽默的諷刺來反映現實的殘酷和真實,其代表作《阿Q正傳》更是魯迅先生實踐現實主義寫作風格的代表作,箇中不難發現他對科舉制度的不滿,對當時社會風氣的憐憫。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歷來讀書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正因為這個所謂的「金科玉律」,成為了千千萬讀書人無法逃脫的牢籠。魯迅先生先後撰寫了〈孔乙己〉和〈白光〉兩文批評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茶毒,〈孔乙己〉仿如一個迂腐的讀書人的自傳。他考不到科舉,卻不善謀生。雖然他能寫得一手好字,但因為性格散懶,最終失去工作,變得一貧如洗。結果,孔乙己就到丁舉人的家中偷書而被打斷腿。人們都嘲笑他,連小朋友也鄙他,但孔乙己不斷強調自己只是竊書,從來沒有偷書。但竊和偷是有分別的嗎?從以上的敘述中可以總括孔乙己是一個抱殘守缺、不懂得變通的人。他考不到功名,但依然堅持穿着長衫,死守士人身份。在他心中,考取科舉,求得功名無疑是他人生最大的追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並非單一例子,而是一代讀書人的代表。魯迅先生運用以小見大手法來諷利科舉制度對當時讀書人的荼毒。孔乙己的悲哀令我仔細反思:公開考試是否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無容置疑,公開考試在現今社會仍然重要,但它只是評估我們學識水平的一個基制。就算考生在公開考試失利,他們仍然可以選擇能選擇副學士、高級文憑、自資課程等,又或者隨着自己的喜好或專長去發展。事實上,公開考試失利有可能會限制我們眼前的發展機會,但它不會限制我們未來的發展潛力,以及人生的高度。
 
與〈孔乙己〉有異曲同工的篇章是〈白光〉,講述讀書人陳士成的人身經歷。他家中富有,後院還藏了些金錢。他認為只有讀書才能獲得名利。可惜,他讀書不成,他就想起自己的祖先在後院藏起些錢。在後花園有一條河,而他在找錢的過程中就浸死了。他的一生就為了讀書,考取科舉,追求名利,但最終被名利和財富害死,這是何等的諷刺!魯迅先生藉此篇文章教會我們反思讀書的目的和意義。有些人是為了完成父母的心願,為了成為父母眼中的孝順孩子;有些人了利益,為了得到父母的獎勵,為了滿足自己對物質的慾望;又有些人為了名譽,為了成為醫生和律師等專業人士,受到萬人敬仰。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點,就是讀書的初衷。詩人黃庭堅曾說過:「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語無味」。讀書求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修身立德,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
 
魯迅的作品具備強烈的批判性,他除了諷刺科舉的不堪,還批判當時的社會勢態炎涼和人民的愚昧無知。在《藥》中,小栓身患肺癆父親老栓,以為在非法地方買人血饅頭給兒子吃就能醫治其疾。可是,兒子吃了饅頭之後就一命嗚呼。這「藥」當然是假的,但我們要質疑饅頭的來源。其實人血饅頭的血是來自革命黨人的鮮血。那些人希望改變社會,而用他們的血去祭典。當時一般的市民不諒解他們的志向和抱負,以致他們用革命黨人的血去祭典。仔細想想,革命黨人和那些愚昧無知的百姓正巧不是代表社會上兩類意見不同的人嗎?事實上,世界上沒有完全的對錯,只是觀點和角度的不同而已。無論我們站在那個立場,只有我們做到包容異己、求同存異,才能締造社會和諧穩定。
 
 
除了〈藥〉,魯迅還以自身經歷〈一件小事〉來慨嘆人情冷暖。作者在京城居住了六年,少不免沾染了城市的俗氣,逐漸變得自私自利。有一次,他乘坐人力車出城,適逢車夫不小心撞跌到一個女人。作者下意識覺得那個女人是裝扮跌到的,就叫車夫不要理會她,繼續前行。但作者的要求遭到車夫拒絕。車夫堅決要負責任,帶那個女人到警局。車夫勇於承擔錯誤的行為深深感動了作者,更讓作者反思己身。作者反思自己是一個沒有擔當又自私的人,慨嘆自己以前所讀過的《論語》和《詩經》都白費了,愧疚自己這個知識份子竟然連一個普通的車夫也不如。魯迅先生文中敍述的雖然是一件小事,但這件小事讓我們反思己身,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應該擁有同情心,幫助弱勢社群。對於街上的賣旗籌款活動,我們應該慷慨解囊。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佈施他人,自己也可從中找到快樂和滿足感,何樂而不為呢?
 
總括而言,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劃時代的見證,箇中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氣、人民的陋習,它不但是一本文學名著,同時更具有歷史的參考價值,是莘莘學子必需拜讀的佳作。
 
作者簡介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