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17/08/2019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吳、蜀、魏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表達了古代人民的社會政治意識和倫理道德意識,是一部精彩絕倫、扣人心弦的小說。三國演義以桃園結義為小說的開首,劉備、關羽、張飛因緣湊合、志向相投,於是便在桃園結為異姓兄弟,他們不離不棄,至死不渝,「忠」和「義」體現於此。事實上,「忠」和「義」這兩項中國傳統美德和觀念是貫穿整部小說。

「忠」就是對人或事堅貞不渝、信守如一,在古城相會中,關羽和孫乾向汝南出發,走到古城時,關羽遇到了三弟張飛,但張飛以為關羽投降了曹操,不肯相認,甚至要刺殺關羽。這時,曹操部將蔡陽來到要為外甥秦琪報仇,張飛要關羽在三通鼓後斬了蔡陽,才肯相信他沒有背叛劉備。關羽在一通鼓未盡前便斬了蔡陽,張飛才明白他一直忠於自己,這裏充分的表現出關羽對兄弟的忠誠。

「義」就是對人重情重義、言而有信、助人於難,甚至為了情誼而甘願冒險或犧牲。在二十九章的火燒赤壁中,曹軍在這場赤壁大火中幾乎全軍覆沒,將士們不是被燒死,就是被淹死,到處鬼哭狼嚎。在義釋華容中,曹操與剩下的將士們逃走,他們個個飢寒交迫,忽然遇見關羽,關羽一向義氣為重,見曹軍兵敗勢危,又想起曹操對他的恩義與過五關斬六將時曹操的關照,不禁動心把曹軍全部放走。關羽為了情義,不惜冒著自己生命危險放走曹兵,實在令人敬佩。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是「忠」與「義」的化身,我們在現在的社會中很難找到如此忠肝義膽的人,人們會為了利益而忘了忠義,社會各人開始自私自利,為富不仁,但是現今的社會應該提倡重情重義的心態,因為「情與義,值千金」,任何時候都應該堅守忠義。
作者簡介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