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讀後感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01/09/2019

在你的認知裡,怎麼樣的人才配得上「狂人」這個稱號?那麼狂人的日記,又會是一本怎麼不一樣的日記?魯迅先生用了些想像力,用文字將他印象中的「狂人」描繪出來。

魯迅老師的《狂人日記》的主角是他的一位朋友,多年不見後得知他得了一場大病。後來他待朋友痊癒後再去探望他,了解到這位朋友原來得了精神病,探病的過程中魯迅先生還得到一本日記,便是作品名稱的由來。

日記內容描述這位精神失常的人妄想身邊的人都渴望吃掉自己的心路歷程。現代社會對於這樣的心態有一個籠統的說法—被害妄想症。平日看書的過程裡,我都習慣代入主角的角度,設身處地去猜度主角的感受。我並沒有體驗過主角所患的病,因此有這本書帶給我另一番的風味。這本書取題新鮮,令我很是著迷。但是,看久了我便發現,故事一般都有的起、承、轉、合四大元素,這本書的主角卻沒有經歷什麼風浪,我不禁懷疑身邊的人對這本書高度評價的正確性。

日常裡,學生在學校研讀文學作品,出版社或是老師都愛為作品添上文章中心思想。長時間的訓練下,我亦不由自主地去猜測文章地主旨。可是,我想也想不明白究竟魯迅想用這本與別不同的日記帶出什麼樣的道理。於是,我作弊了,詢問了人類偉大的發明—搜尋引擎。在看過一篇比這本日記還要長五倍的文學賞析之後,我發現魯迅的大名,果然是名不虛傳的。

《狂人日記》是白話小說裡舉足輕重的一本,原因無他,只因魯迅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借用「狂人」的口,批評封建社會和舊式思想。魯迅著作這本書的時候,正值文化大革命。中史可提到,文革期間為了提倡新文化,學者們都鼓吹用新語文創作新文學,同時鼓勵莘莘學子打倒孔家店等古舊思想模式。魯迅是這場新文化運動的活躍份子。他以「狂人」的角色,影射了一個在封閉教育這壇骯髒污水持久浸淫的文化人。結果這個人被逼瘋了,不單止人際關係被封建禮教潛移默化影響,漸漸連生活也不得已,耳朵所聽的是別人吃掉自己的慾望,口裡所講的是不正常的道理,眼睛說看的是字裡行間一個個「吃人」。哥哥變了個「易子而食」的變態,連別家的狗狗也變了殺人兇手的同黨。我猜,魯迅想說的,莫非是身邊的人都把傳統思想模式往像自己一樣的年輕人裡塞,每個人都覺得接受傳統教育才是正路,而支持新文化運動的一輩就是精神有問題的人,令我不禁感嘆文字的博大精深。

也許,《狂人日記》是一本過於深奧的小說;也許,我是一個不及格的讀者。興許,我對《狂人日記》這樣需要文學底醞的書難以感興趣,不過魯迅先生教會我凡事不要只看表面,要多動腦筋,這樣,或許我能看到不一樣的畫面,得到不一樣的體會。

作者簡介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