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書報告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16/08/2019
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它把東漢至三國時期的歷史改編成小說,不但讓讀者更加理解當時古代的社會文化和人民風俗,而且透過故事人物中的互動等展現了人們該有的處事態度。故事雖然為創作,但故事和真實歷史的比例恰到好出,不會有浮誇的感覺;而且透過不同的事件刻畫人物的性格,使人物描述得非常生動,栩栩如生,是一本很值得鑑賞的歷史小說。

三國演義的故事家傳戶曉,講述的是劉備、張飛和關羽在桃園結義後請了諸葛亮協助他們一起攻打曹操和孫權,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繼而紀錄了他們的戰鬥事跡,像是膾炙人口的空城計,草船借箭,苦肉計一樣。書中不同的細節亦顯示出當時的國家狀況,例如從劉備家要靠賣草席、麻鞋維持生計,十五歲才能讀書的景況看出社會貧困,董卓想謀朝篡位,從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的舉動看出皇帝昏庸不能掌控官臣,何進與十常侍爭權顯出當時朝廷中的外戚宦禍等等。

從三國演義的人物裡,我們也能看見他們的勇武精神和重情重義。其中的例子就有黃蓋使用苦肉計。他這個計畫雖然犧牲很大,但為了國家,仍然做出了這勇敢的決定。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亦表達了他對國家的忠心和對劉備的情義。他在病危的時候大可以不用管理政事,但他為了蜀國以及因為自己受劉備的委託,仍然支撐下去,甚至為他死後做準備。他們的這份勇氣和責任心是很值得我們去敬佩的。

除此之外,三國演義裡很多人物所做的事亦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其中一個令我很深刻的篇章就是割髮代首。曹操在攻打張繡的路上下令軍隊絕不能踐踏麥田,違例者需斬首,但他卻在意外下踩壞了麥田。曹操於是便割髮代首,但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古代割髮是有違孝道。曹操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要為他做錯的事負責任,亦是想為大家做一個好榜樣。這讓我想起現今有很多人做錯事仍然推諉卸責,甚至自法犯法,因此我們應該要向古人學習知錯能改的美德。劉備的三顧草蘆亦教會了我們堅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如果他中途放棄,便會失去了一個能幹的得力助手,我們做事也是如此,不可以中途放棄。

總括而言,三國演義裡豐富的故事內容講述了古代中國的歷史,社會人民等,加深了讀者對祖國的認識,而且透過故事人物的刻劃帶出不同的道理,讓我們在享受閱讀的樂趣也能從中思考理解,獲益良多。

作者簡介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