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精選 

《棋王 樹王 孩子王》讀後感

作者: 陳臻誼-dgs-181005 最後更新: 15/08/2019

起初,我選擇閲讀《棋王 樹王 孩子王》的唯一原因,是因為我以為這本書沒有魯迅的曲高和寡,而且書名也很創新。但當我讀完此書裏的三個故事並對內容仔細酙酌了一番後,我認為這本書其實深入淺出,並有很多耐人尋味並值得深思的地方。

三個故事中,我最想介紹的故事便是《棋王》。可能由於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以這麼特別的人物為主角的故事,覺得很新奇,或是我在這故事上琢磨了比較久的緣故,它是我較喜歡的故事。故事裏所謂的「棋王」顯而易見:自然是棋術精湛的王一生了。但要了解這個故事,必須先了解中國歷史中一件大事—文化大革命。

由毛主席發起的文革從1966年開始,至1976年毛澤東去世才結束。其間多名知識分子輟學下鄉耕田,文物、建築、古蹟遭到破壞,老師、父母亦被子女批鬥,這對社會的倫理道德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使中國社會陷入停滯。

作者阿城就是以知青下鄉作為他三個故事的背景。在《棋王》中,作者首次與號稱「棋呆子」的王一生見面就是在下鄉的火車上。作者自小沒了爹娘,王一生家境又貧困,兩者於是談話挺投契。與他談話之際,作者逐漸發現王一生是個對捱餓已司空見慣,因此很容易知足的人。他只要求較實在的糧食,並對食物毫不浪費,珍惜之程度甚至有點獸性。

到了鄉間,他們雖被配到不同的分場去,王一生卻仍老遠探望作者。王一生道出了他的家境,娘親臨死叮囑他用功讀書的遺願和送給他的那副自己親手磨成的白棋子後,作者才終於體會他下棋背後感觸的故事。他們吃晚飯後,王一生就和作者分場的好棋手腳卵下棋,也和他做了朋友。腳卵鼓勵王一生參加地區比賽,而王一生也答應了。翌日他便回去了。

比賽的大日子接近了,作者和朋友們紛紛請假到總場去看比賽。怎知王一生的名沒有報上來,書記也不肯麻煩去替他報名,腳卵於是便以家中一些書畫及父親給的烏木棋為王一生掙來比賽資格。拒絕佔人便宜的王一生於是親自找是次比賽的冠、亞、季軍和一些毛遂自薦的棋手下盲棋,結果與冠軍下剩一盤殘局。在結尾,王一生也許感到像是辜負了母親為他磨棋的辛勞,又感悟過來自己也不過如此,心中澎湃不已。作者記起群眾喧嘩的場面,產生了一層更深的領會:人生固然是要求溫飽,但精神上的補給是不可或缺的。畢竟人和獸,其實只有懂得欣賞文化及理智思考的一線之差而已。有文化涵養,是人的福氣。

我最尊重作者阿城的一處,是他明知道文革是個敏感話題卻不避諱用這事件做故事背景,鼓勵讀者以批判性思維看待文革。他亦通過《棋王》、《樹王》、《孩子王》反映文革對中國文化深遠的影響。正如在《棋王》中寫道「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他是把自己對文化的重要性的看法通過故事中「我」的觀點來敘述,令我們明白文化是構成我們每個人的必要部分。又如王一生的母親説「這一條街都說你棋下得好,媽信,可媽在棋上疼不了你。你在棋上怎麼出色,到底不是飯碗」,帶出他認為讀書才是年輕人的主要任務及學文化是賺錢的唯一辦法,而其他東西是其次,只可當作興趣。幸好,當時人還是重視兒女學文化,才不至如替孩子們毀了前途!

我們亦能從故事中看到當時社會、教育等各方面的狀況。阿城在《孩子王》中寫「我」決定一反常態— 課本不教,要先教學生們識字,更禁止他們作文時抄社論,非坦誠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不可— 間接批評了從前官學的制度:只管老師表面上教學生多少篇課文,郤不理會學生是否真的懂老師教的內容。故事中的學生們上學學習卻連書都沒有,要把課文抄到本子上,更可見以前政府對學業的輕視和教育部門不公平的資源分配。

這本書給予我的領悟不少,各故事人物都對我有很大的啟發。我從《棋王》中王一生在貧窮過後對吃的見解明白到自己不需顧及溫飽就該知足了;「饞」是個我必須改掉的壞習慣。在《樹王》裏,作者借蕭疙瘩以自已抵「樹王」的命的無私,勸説我們人類應珍惜每棵樹、每隻小動物,看待牠們如同同胞一樣。故事更通過李立堅持破壞樹林的固執引起我對破壞環境的反感,從而令我意識到要愛護大自然。最後,《孩子王》裏物資短缺的鄉村學生令我明白到,自己能夠在物資充足的環境下學習,是多麼幸福的一回事。有時候我也在想,人是不是要經過貧困才懂得珍惜呢?

阿城簡潔的文筆會讓你不消一個勁兒便沈溺在經典的中國文學裏,並會引導你對日常事情抱有不一樣的看法及在些「人生大道理」上獲得前所未有的發現。雖然書的內容挺深奧,又需讀者對文化大革命有一定的認知才能讀得懂,但我仍極力推介這本書,因為我相信任何人讀了這本書後都會獲益良多,加深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認識。

作者簡介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