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國家飲食與文化

作者: nickname-smc-345970 最後更新: 11/08/2019

這本書是有關中國傳統的味道的分析,中餐的本質特色、味道詞語的字體變化及比較中餐的本質與前景。


孫中山先生曾說過,中國近代「事事皆落人之後,唯飲食一道之進步,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可見中國的飲食文化比全世界出色,各國所不及中國。這本書還介紹味精的歷史。書中提到「日本人在近代一接觸西洋文化就看透了自家的短處,拜德國為師。恰好1866年德國化學家Leopold Ritthausen 在面筋中發現新化合物「麸酸納」(谷氨酸)。其後留學生池田菊苗(1864-1936)捉住老師丟在一邊的線索當作主攻方向,1908年「味精」提煉成功。」味精的出現,令嗜好鮮味的華人受益,從此之後從飲食文化史上最大的消費群就是華人。


這本書還提及香的古體字形。原來古代的香是形容味道的,後來就成為了嗅覺了。作為五味之一的香,變成了嗅覺的對象。除此之外,書中還介紹了其他味道詞語的字體變化,身為讀者的我們可以學習到中國傳統,對味道美食的文化和歷史,及中餐的本質特色。如果想知道更多有關中國傳統文化飲食,可以看一看這本書,尋找當中的知識。

作者簡介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