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07/08/2019
  這個暑假,我閱讀了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這本書包含了十個短篇小說,而《狂人日記》這一篇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我一看到書名,千千萬萬個疑問便在我腦裏浮現:什麼是狂人?狂人真的存在嗎?而這些問題都在我翻開書後為我解答。

  所謂的「狂人」,就是一位精神病人;《狂人日記》就是一片記錄了這位狂人的心路歷程的小說。患有「迫害症」的狂人異於常人,他總覺得身邊的人正準備把他吃掉。在小說中,作者以狂人作為第一人稱,仔細地描寫了狂人的心理變化,亦層次分明地寫出狂人在不同精神狀態下的思想和行為。這篇小說的選材很特別,吃人這件事又奇怪又荒謬,我三番四次問自己,為何魯迅要重點描寫「吃人」這個病徵?背後一定有些特殊原因。狂人這個角色其實是代表了當時的社會中一直受欺壓的平民百姓,他們的自由,思想和人權都被當時的政府吞沒掉,所以「吃人」諷刺着當時的平民被政府「吃掉」的情況,這亦表現了當時政府的腐敗。

  這本書看起來只是本普通不過的小説,但事實上,書中的每一篇小說都是作者對當時的社會和管治制度的控訴:《祝福》通過祥林嫂一生中的悲慘遭遇,諷刺當時社會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兔和貓》通過寫一個家庭主婦為孩子們買了一對小白兔,表達作者對弱小對象的同情和對欺凌行為的不滿;《高老夫子》 通過仔細地描寫高老夫子的一舉一動,嘲笑當時社會中存在着很多虛偽的人⋯⋯在小說中,作者都用盡不同的方法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的不滿和看法。我從這本書學會了「隱藏的,比能看出來的更重要」。有時候,看書不能只看表面的字詞,更要想深一層,去明白文字背後的意思,去看透作者想表達的道理或想法。

  或許在古代,人民不太方便直接地說出自己的意見,所以他們的表達方式都很內斂,我非常欣賞魯迅能夠憑藉一個虛構的故事,來暗中表達自己的立場。也許這些小說並不像我們尿布時代所讀的童話故事般美滿,但這些小說的背後往往都藏着另一番學問,讓我們能夠了解不同時代的政治背景。


作者簡介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