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妥協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06/08/2019

狂風中有一朵花,還有一棵樹。花在狂風中順風搖擺,而樹則毫不屈服,傲然挺立,任由狂風的摧殘。最後在狂風平息後,那棵樹被狂風攔腰折斷,但花卻屹然挺立。誰說妥協不會導向成功?我認為,一時的妥協,能帶來更美麗的未來。


妥協,往往被認為是懦弱、屈服的表現,但是我認為未必。我認為,妥協分為兩種—逼不得已的妥協以及自願的妥協。


自願的妥協,是出自於愛和包容的妥協。就像韓愈當年為了避免衝突,甘願從一名惡霸的胯下鑽過,縱使韓愈已有足夠的能力把他殺死。為了維持地區的平靜,韓愈願意拋開個人的尊嚴,對那名惡霸的要求妥協。這何嘗不是一種犧牲?為了成就眾人的利益,犧牲自己的堅持。要有何等高尚的情操,才能甘願為他人犧牲自己呢?


另一方面,逼不得已的妥協是弱者向強者的妥協,是因為現實的因素才妥協。古語有云:「識時務者為俊傑。」暫時的屈服不是永久的臣服,反而是爭取時間的方法,以準備自己,面對更多的挑戰。就像在峭壁上生長的雪蓮,它對天然環境妥協,但從不放棄,還努力從極少的土壤中取得有限的養分,這不正是正確的人生態度嗎?現實已擺在眼前,我們只能與現實妥協,但是妥協後並不是就可以無所事事,而是加倍的努力去彌補妥協時放棄了的原則。這才是妥協的真諦。


要學好妥協這門藝術,重點在於退讓、包容,但是卻不能一味地包容,是要在一定的堅持下妥協,在必要時妥協。越王勾踐在被吳國打敗後求和,臥薪嘗膽,最後成功消滅吳國,成為春秋時代最後一個霸主;司馬遷受了宮刑後接受現實,忍辱負重,最後寫成了史記,並開創了以紀傳體撰史的先河。越王勾踐與司馬遷都在人生中遭遇了挫折,而挫折就像一面牆壁,讓他們進退兩難。一般人遇到這種狀況的時候,都會以一腔熱血往前衝,最後落得頭破血流、遍體鱗傷的下場。但是他們都沒有像常人一樣,反而是認清事實,與現實妥協,並在挫折中找到一絲縫隙,然後努力堅持從縫隙中鑽出來,才會成功。


那也許有人會說:「戰國末期,六國紛紛向秦國示好,但最後不都還是落得被消滅的下場嗎?他們的妥協不就促成了他們的滅亡嗎?」的確,他們對秦國的妥協是他們滅亡的一大原因,但是那是因為他們忘了一件事情—堅持。越王勾踐與司馬遷的成功,是因為他們懂得在認清事實後堅持自己的理想,他們在挫折中努力地鑽過了牆壁的縫隙,而不只是單純的讓步。面對現實,我們只能退讓,但在退讓之後,還是要付出努力的。反觀那些找到了牆壁中的縫隙但卻只顧思考牆外的世界的人,不是很可笑嗎?


你要成為被挫折撞得頭破血流、遍體鱗傷的人嗎?你要成為找到牆壁的縫隙,但卻不採取任何行動的人嗎?還是要成為找到了縫隙後積極往外鑽的人呢?我相信讀者心裡自有答案。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