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何成為魯迅? — 《朝花夕拾》讀後感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06/08/2019

著名文學家、政治家魯迅,最為人所知的是他對傳統教育的極度反對,和他寫過的無數的文學作品。這大概跟魯迅兒時的閱歷和榜樣有關 — 《朝花夕拾》中記敘的這些經歷大力影響了他的思想和行動,也因此改變了中國文學和政治史。

魯迅為何反對傳統教育?魯迅生長在傳統教育的影響中。兒時,一直被迫「死背」枯燥無味的文章的他,讀了講「孝」的書後,對孝順的理解完全顛倒:只有躺在冰上等鯉魚游過、哭出來的淚水使竹子生出筍,才是孝順的表現。他對讀書、學習的興趣也因此消失;反而對被視為無聊的繪圖的書生興趣。「自從所謂『文學革命』以來,供給孩子的書籍,和歐、美、日本的一比較,雖然很可憐,但總算有圖有說,只要能讀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別有心腸的人們, 便竭力來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魯迅認為,傳統教育中的「死背書」,不但讓學生完全理解不了書本的內容,也會讓讀書變成一件陳舊單調的事。

魯迅大學時期時,本來是讀解剖學的,對文學和政治並沒有太大的興趣。當時他在日本留學,中國人在當地常被歧視。魯迅考試成績出眾,日本同學卻因不重視中國人,把他的成功賴在作弊上;上課的時候,播放了日本人槍殺中國人的片段,那時,日本同學都一起大喊「萬歲」······這使魯迅驚覺,中國人因落後的教育和思想,被其他國家的人低看,而真正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是新式的教育和文學作品。那年,魯迅便放下醫學了。

作者簡介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