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筷子看中國文化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28/07/2019

 

      每天用膳,我們的眼光留意碟碟香氣撲鼻,顏色艷麗的飯菜,多少人會留意那碗旁的筷子呢﹖餐桌上長短一致的木筷,排列整齊,為進餐不可少之物﹗新文化運動健將蔡元培先生曾說:「一個在中餐場合優雅使用筷子的人,離開餐桌的時候,他成為君子的概率是極高的。」蔡先生所言甚是,原來運筷可見個人修養、家庭的禮數,甚至是民族涵養,實在不可小覷這小小筷子,它承傳著了中國三千多年來的禮教。

 

筷子古稱為「箸」、「挾」、「筴」、「箾」等。察「箸」一字,《禮記》、《荀子》、《史記》均有提及,從字形上來說,「箸」為兩手各拿一枝竹棍,在一「鼎」狀的煮食器具中翻動或挾出食物之形。在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箸,從竹者聲。」由此推測,筷子最早的雛形是人們在陶器內煮食,以樹枝或竹棍在器皿中攪動以避免食物黏貼或煮得不均勻,後逐漸演變成今日進食之器。至於筷子讀音上由「箸」音演變為「筷」音,完全是筷子融入民間生活所致。《菽園雜記》中載:「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原來古代江南民間對「箸」忌諱,認為行船時「箸」即「」,船停在水中易翻,因此人們就將「箸」改名為「快」其後更在「快」字上加竹子頭。從箸之諱大概可見筷子自古已深入民間,為國人進食之伴,至今有著三千年的歷史。

筷子及發明及使用,足以表現了中華民族敏銳機智,靈活變通的一面。試想像我國遠古的祖先,一群人圍著一鍋熱湯煮食,煮好的食物如何取出﹖有人隨手拿起長長的樹枝取出食物,這兩枝長長的樹枝,就是「筷子」的前身,可見筷子既是煮食的工具,也是進食的工具。《禮記.曲禮上》還有記載:「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筷子最早的功能就是夾菜了。作為廚具,筷子可以是一個夾子和一個攪伴器;作為餐具,筷子就是一種進食的用具。一雙筷子就是如此方便,正如梁實秋在《圓桌與筷子》中所言,「筷子運用起來可以靈活無比,能夾、能戳、能撮、能扒、能拿、能剝,凡是手指能做的動作,筷子都能。」可見發明筷子的先祖如何聰明睿智,以兩根小竹棒代替了我們諸多局限的手指,兩根筷子正就是人類手指的延伸。

 

筷子的使用亦活用了槓桿原理。把人拇指和食指拿住筷子上端,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一根動,一根從動,利用不同的力點,兩根細長的筷子可以用來挾、挑、拌、扒、翻、撥、涮,既輕巧又靈活。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曾說過:「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熱,不怕寒凍,真是高明極了。」一件小小的進食餐具,足見我國祖先的智慧,亦表現了我國先民在艱苦的環境中如何克服困難,靈活多變去化解危機。時至今日,我國人民仍在航天、國防、工程建設等各方面表現這種睿智的精神。自二十一世紀初,神舟五號、六號、七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天宮一號」翱翔太空,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出海試航,剛啟用的港珠澳大橋是全世界最長的沉管隧道及世界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隧組合公路,中國近代的成就莫不秉承我國先祖面對困難剛毅不屈的精神。

 

筷子亦可見我國在律己待人、處事處世的文化精神。在律己方面,中國文化講求「儉樸」、「明禮」。中國文化尚「儉樸」,諸葛亮的《誡子書》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中國文化講求寡慾以提升道德修養,如何使用筷子正能反映人的性情。譬如商即位之初的紂王帝辛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能手格猛獸,這哪裏有昏庸跡象﹖《史記.宋微子世家》:「紂始為象著,箕子嘆曰:『彼為象著,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皇叔箕子由紂王手持象牙筷子中見微知著,聯想到商紂的放蕩豪奢,窺見了國家之興亡,最後不惜「披發佯狂而為奴,遂隱而鼓琴以自悲。」寫下《箕子吟》來抒發殉國的悲壯之聲。

 

諺言說七寸六分的筷子,正是人的「七情六慾」,人有情慾,這與動物並無不同,然而「人禽有別」。孟子強調這人禽幾希的分別,正在於慾同,但人為萬物之靈,更懂得以道德作節制,克制私慾。是故先祖在製筷之時不忘提醒我們:製筷要惜物,不可浪費;用筷要節制,不可縱慾,這就是筷子所蘊含的儉樸精神。由古至今,平民百姓所用的筷子,多是就地取材,南方多竹,北方多木,故竹木為筷子最原始的材料,筷子之美大多反映在精雕細刻的工夫上,極少在原料上競奢華。竹筷或木筷均可見人們取諸自然,講求實用,崇尚儉樸的民族之風,象箸玉杯才會成為讓人警惕的典故。用筷亦宜節制,俗語云「一雙筷子看人品。」面對一桌美食,用筷子在盤子裏翻來覆去,毫無節制,挑最好的往自己嘴裏送,完全不顧別人感受,就是縱慾,一雙筷子就是提醒我們要從節制開始提煉做人的品質。

 

我國自古以來已是一個「禮儀之邦」,注重禮教,而一雙雙筷子就是餐桌上「禮」的象徵,亦體現了中華民族重禮的精神。由筷子的長度、擺放方法、拿捏方式、使用方法,無不顯現對「禮教」的重視。正如前文所言,筷子長度、形狀有劃一的標,且有其文化意義所在。擺放筷子時亦十分講究,不能長短不齊,而拿捏筷子時除了拇指、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其餘三隻手指必須彎曲收好,指向人家為不遜,分持筷子則有乞兒般的輕佻破敞。看看用筷八大禁忌:舔筷、迷筷、移筷、扭筷、插筷、掏筷、跨筷、剔筷,這些規範處處表現對他人的尊重。運筷的餐桌禮儀是「家教」的核心,一個人能準確拿捏筷子,不偏不倚運用自如,這足見其幼受庭訓,自律重人。

 

一雙小小的筷子亦可見我國國民待人之情誼。中國人性格溫和,重和平,與人相處重視和諧。蔡元培當北京大學校長曾說:「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也用刀叉,不過,我們中國人是酷愛和平的民族,總覺得刀叉是殺入的武器,使用它吃飯不太文雅。」中國人重視禮儀,亦同時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餐桌上使用筷子,主人為客人添菜,晚輩為後輩勸菜,其樂也融融,若是改用刀叉,餐桌上「刀光劍影」,即使主人再熱情,再好客,也蓋不過刀叉的冷光寒意。使用筷子,一眾賓客圍桌而坐,筷子正是進餐時促進人和之工具。

 

筷子所以得以普及,大概暗合民族廣人倫重家庭的文化精神。較諸西方,西方人喜歡以刀叉用餐,以致出現了分食文化;而我國以筷子來進食,讓菜餚得以共置一桌,親友可以圍而坐之,更能彰顯家族與團體精神。每逢佳節,家人圍坐,老少共聚,桌上碟碟佳餚,家族幾代人舉筷,除了品味美食,也在同桌合食不忘彼此慰問祝福,大桌同食的筷子文化正能促進這家族凝聚力,促成中國文化中重人倫的思想。

 

推而廣之,筷子在民間視為吉祥物,是民間賀禮的首選。「雙木即成林,相伴到永遠」,新婚以紅筷子為賀禮,正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兩筷並置,禮物雖輕,但其貴重不亞於燦爛的珠聯璧合,背後仍是象徵永結同心,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更甚的「『快』生貴子」的寓意,祝賀對方婚姻美滿。筷子諧音「快」,贈送筷子予不同對象,包含之情亦見不同:對情人贈筷,正表達成雙成對,永不分離的決心;對親友贈筷,正表達關懷對方,祝願對方之意;對友人贈筷,正表達祝福對方幸福快樂,生活安康之情。筷子已不再是單純的進餐工具,而是寄託了人們對人情之重視,對親友的祝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國文化廣披四鄰,我們現在使用的中式筷子,與日本及韓國人所使用的筷子有所不同。日本人使用的筷子主要是木製,短而尖韓國人使用的筷子是金屬製,扁而薄日本與韓國的筷子都是受中國文化影響,只有我們使用的筷子至今仍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式的筷子「足方首圓」,即下部呈圓柱體、上部呈四棱形的形狀,當中包含著「天圓地方」的概念,而把中國人的宇宙觀與飲食文化互相結合,可見中國人對「天地」的重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尊天」一直是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自先秦時代開始,我國的祖先已對「天」存有敬畏之心,「天」與「地」相對,由「尊天」引伸至「敬地」,「尊天敬地」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元素。中國人強調人與天與自然和諧共處,對「天」更抱有敬畏之心,即使現今我國在航天科技上有著傑出的成就,但普羅大眾仍把「謝天」掛在口邊。我們的祖先在創造筷子時,亦把「尊天敬地」的概念融入其中,可見筷子除了美觀實用外,仍保留了中國人的「尊天敬地」的思想。

    

     在中國人的餐桌上,人們拿起一頭圓,一頭方的筷子,用象徵天的一端把食物往嘴裏送,就是「民以食為天」的意思。中國人著重美食,由筷子文化引伸出中國食的文化。中國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 徽各放異彩,然而八大菜系皆以「筷子」進食,可見筷子在餐桌上舉足輕重的地位。美食佳餚雖然是餐桌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環,然而面對美食,中國人以圓桌圍而共食,美食絕不獨享,而以筷子為對方勸食、添食,筷子便成為人與人之間連繫的橋樑。俗語常言:「人多添雙筷」,美酒佳餚再珍貴,也不及人情之珍貴,「添筷」就是邀人共食,增進感情的方式,可見筷子在睦鄰中的作用。由我們拿起一雙筷子夾起食物的過程,足以表現了中國人「尊天敬地愛人」的文化思想。

 

      一雙看似普通的筷子,承載著中國厚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中國文化淵博,凝聚了無數國民的智慧,承傳著三千多年的歷史文化。隨著西方文化的衝擊,社會上不少人已遺忘了筷子的意蘊,或以刀叉、湯勺取而代之,或而重實用輕美觀取日韓筷子,等而下之使用「一次性」的木筷,圖方便而不敬自然,傳統中式筷子的角色大不如前。作為中國人,實在必須把筷子中的中國文化承傳下去。且讓我們先從自己做起,先學懂怎樣拿捏筷子,繼而學習餐桌的禮儀,從筷子中找回睿智、儉樸、明禮、愛和平、重人倫、尊天敬地的文化根源。若能在匯聚四海兄弟的餐桌上以筷會友,東方文明必然能綻放更燦爛光芒            

 

作者簡介